陕西省多地积极探索疫情防控链长制

陕西日报 2020-02-18 07:23:28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当收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通知后,如何采取有效行动阻断传播链条,考验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智慧。 我省多地快速行动,积极探索建立疫情防控链长制,由链长负责整条传播链的疫情防控工作,并实行闭合链条管理,坚持管控措施到人、管控责任到人,坚决切断疫情传播链,为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

实行“一人一案一专班”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西安、宝鸡等地通过实行“一人一案一专班”方式,积极探索疫情防控链长制。

为了真正把活动轨迹全面摸清、密切接触者全面掌握、活动空间全面消杀,西安市新城区针对疫情防控实际,实行“一人一案一专班”,分别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担任链长,成立包括公安、疾控、街道、社区等在内的工作专班,负责整条传播链的疫情防控工作。各链长每天研判情况,实行挂图作战,制作《疫情防控工作专班排查人员分布图》《疫情防控工作专班链条处置法》《疫情防控专班链条处置法案例》。同时,他们加强和市指挥部的沟通联系,分析每天的数据增减情况,预判传播链的走势。

在宝鸡市,县级领导担任链长,为第一责任人。以金台区为例,该区现已针对区内11个病例,建立了11个管控闭环链。链长随时掌握情况,及时沟通协调。截至目前,金台区已有1名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0名疑似病例排除、154名密切接触者解除隔离。

梳理传播路线“链状图”

要切断病毒传播链,必须首先弄清其传播路线。

在疫情防控链长制探索中,汉中和西安等地推出疫情防控“链状”追踪图。

西乡县围绕确诊病例,梳理出传播路线“链状图”。先后发布三轮行动轨迹公告,通过向全社会征集信息和细致排查,将密切接触者信息排查到“链状”末梢。西乡县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全部按医学要求集中留观。集中留观点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并做好后勤保障、实时监测和心理疏导等工作。在集中医学隔离到期后,专家组进行研判,确定是否解除集中留观。

截至2月12日18时,西乡累计排查出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及与其密切接触人员559人,并分类落实留观措施;新增确诊病例均为集中留观人员,暂无新传播病例出现。

西安市临潼区坚持以确诊和疑似病例为起始点,以时间和活动轨迹为基本线索,从基本信息,发病时间,确诊救治流程,活动轨迹,一代和二代密切接触者姓名、身份、与确诊和疑似病例的关系及管控措施等方面建立“链状图”,还原活动轨迹。由疾控部门牵头,临潼区动员街道、村组、邻里多方力量,确保找齐找全一代、二代密切接触者,形成准确、翔实的报告,为疫情防控提供精准的信息支撑。

快速阻断病毒传播路径

疫情防控链长制的实施,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力、高效、快速阻断病毒传播路径。

1月23日,铜川市王益区发现首个新冠肺炎输入性家庭聚集性疑似病例后,铜川市立即对确诊患者的活动轨迹全面追踪并向社会公布,对密切接触者一律集中隔离观察并进行核酸检测,同时对发现确诊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小区进行严密管控,彻底阻断蔓延渠道。

王益区区级防控链链长、区委书记王蒙说,在发现首例疑似病例后,他们迅速对82名密切接触者进行排查和集中隔离观察,利用大数据监测对确诊患者在铜活动轨迹进行追踪,对密切接触者一律集中隔离观察并进行核酸检测,对疑似病例一律医学隔离。

在疫情防控链长制探索中,铜川市在市级层面设立防控链(防聚集性疫情链)、防输入链、防扩散链、防感染链、防污染链以及执法监督链、市场保障链、后勤保障链、新闻宣传链,织牢织密了全市联防联控网络。

截至2月13日12时,铜川累计报告的8例确诊病例均为此次发现并确诊的同一家庭聚会成员。目前,已有4名患者痊愈出院,另外4名患者病情平稳。截至当日,铜川确诊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未发现疫情扩散蔓延苗头。

破解防疫难题

城区小产权房、无物业老旧小区是疫情防控的难点区域。疫情防控链长制因为管用、有效,也被移植到了对这些难点区域的管理中。

柞水县按照链长制模式,夯实责任,不断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推行“五长”责任制严防疫情。

“我是房东,也是这栋楼的楼长,我要对楼里的4户出租户和8户常住户负责,每天上门询问一次情况,宣传一次防疫知识,掌握人员出入情况,保证我这栋楼不出问题……”2月14日9时,柞水县竹园小区中单元楼长冯小华照例敲开了每家住户的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柞水推行楼长、党员中心户长、小区长、社区片长、片区警长“五长制”社区治理机制,深化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有效破解了城区小产权房、无物业老旧小区疫情防控难题。

“迎春社区有很多老旧小区,没有物业,不好管理。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在每一栋楼设立了一个楼长,这在防控疫情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迎春社区党委书记王功民说。

(记者 赵杨博 高振博 杨光 霍海澎 刘强 屈荔鹏)

今日要闻2024/03/29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