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奋有新貌丨告别“打零工”实现“稳就业” 商南打造群众脱贫“硬支撑”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03-23 15:35:11
编者按:省政府2月27日批准铜川市印台区等29个贫困县(区)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陕西所有贫困县全部摘掉贫困帽子,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进一步总结和展示这些县(区)在脱贫攻坚中所取得的有益经验和典型做法,即日起,西部网、陕西头条客户端、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特别推出“秦奋有新貌——陕西29个县(区)脱贫摘帽”专题,邀您共同见证陕西人民脱贫攻坚之路,一起感受三秦儿女不懈奋斗之美。
阳春三月的商南,茶海绵延,桃红柳绿,碧波荡漾,风景如画。
西部网讯(记者 苏静萌)丹江两岸,移民建房热火朝天 ;示范茶园,高端茶苗绿意盎然 ;牡丹地里,技能培训频受点赞……眼下的陕西商南,处处充满着生机和希望。2019年,商南县围绕茶、菌、果、畜、游“5+X”产业体系,抓好4个重点环节,着力发展脱贫产业,形成了群众增收脱贫和脱贫后巩固有力的“硬支撑”。
脱贫有实招:告别“打零工” 成立村级劳务合作组织稳增收
近年来,商南县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将带动农户实现增收。
在商南县湘河镇后坪村,春耕活动正在有序开展,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道路两边,村干部正组织群众抓紧时间种植优质桃树、杏树,发展庭院经济;在蛋鸡养殖场,一个个鸡蛋被整整齐齐码放在蛋托里,等待运输;花椒、柿子、苍术基地里,贫困户正在松土、除草……
近年来,后坪村积极探索“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发展了千亩大红袍花椒、千亩柿子、万只蛋鸡以及苍术、连翘、黄姜、香菇、魔芋等产业基地,通过入股分红、就业扶贫、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等模式,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目前已种植桃树1000棵、杏树1000棵,后续将按照每户5至10棵进行种植和管护。“我们购买的桃树、杏树都是从苗木研究所专门购买的,属于优质矮化苗木,种植周期短,预计今年种植,明年就能挂果。后坪村明年道路两边、群众房前屋后的桃花、杏花盛开后就是一大美景,将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带动农家乐发展。”后坪村党支部书记曹培说。
商南县同频共振唱响脱贫“交响曲” 。
想脱贫,必须解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不稳定、用工组织“招工难”这一难题。商南在脱贫路上探索成立村级劳务合作组织,搭建用工组织和富余劳动力精准对接平台,形成了“党支部+村级劳务合作组织+贫困劳动力”模式,较好地提高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近年来,商南县各村党支部引导能人大户、劳务大户、合作社等各类经济组织成立村级劳务合作组织,通过与县内人力资源市场、企业、合作社、创业大户等用工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对接用工需求,分类统计就业岗位,对务工人员的分布区域、务工需求、专业技能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实现了精准匹配,加大权益维护,确保贫困群众就业有门路、维权有渠道。
贫困户通过加入村级劳务合作组织,定期接受就业指导、各类培训、劳动维权,有效提升技能水平、就业能力,同时,接受获取务工信息、招聘信息,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县120个村(社区)建立村级劳务合作组织,吸纳8296名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其中非贫困劳动力4293人,贫困劳动力4003人,村覆盖率达100%,可实现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有效帮助灵活就业人员实现了由“打零工”转变为稳定就业、稳定增收,提升了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
数据看发展:全县22个村7404人已达到脱贫标准
脱贫故事汇:“三产联动” 扶持贫困户 让致富路子更宽
商南县各个羊肚菌种植基地陆续开始采收,种植户们喜笑颜开。
回首2019,在商南县贫困群众的眼里,这个平凡的年份,蕴藏着诸多“不平凡”,他们的生活因脱贫攻坚的推进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这一年,全县3643户、7043人如期顺利脱了贫,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我常常告诉自己,不能啥事都靠政府,脱贫还要靠自己,只要勤劳苦干,一定能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如今,我家终于实现了脱贫目标……”宋登山是试马镇百鸡村人,家中有5口人,之前,一家人仅靠几分地的玉米、花生维持生活。宋登山妻子是残疾人,后又因患高血压、双下肢截瘫伴臂部感染住院多次,高昂的医疗费用对这个原本日子就紧巴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妻子住院享受到了贫困户医疗救助健康扶贫政策,宋登山也被村上聘请为护林员,家里的日子逐渐好转。“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帮我寻找出路,鼓励我积极发展产业。”宋登山说。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多次到他家了解情况,帮助制定脱贫产业计划,鼓励他开动脑子,迈开步子,放心大胆地干。
考虑再三,宋登山决定利用自家现有的14亩山林地,发展食用菌产业。随即,帮扶干部和村干部协调农商行小额信贷资金5万元,解决了资金难题。并先后两次组织宋登山参加食用菌实用技术培训班,使他掌握种植要领。镇村干部、帮扶干部、农技专家多次上门做技术指导,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种植的5000袋香菇长势良好,当年就收入了1.5万元。
同时,帮扶干部还动员他发展其他产业,现在,宋登山科管茶园4亩,种植中药材5亩,增收达5000元,还在村上开办了小卖部,年收入2000元。宋登山光荣地脱贫了,还被评为全村脱贫示范标兵。
商南县围绕稳得住、能脱贫目标,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巩固提升工作。
“要不是当初‘借鹿还茸’的政策,可能我还在东莞漂着呢。”坐在整洁温馨的楼房里,28岁的陈青思绪回到4年前。彼时,被评为贫困户的陈青决定结束打工生涯回乡创业。经过4年的耕耘,现在他不仅有了自己的养鹿场,还拥有了这套60平方米的移民搬迁房。
自2016年6月起,商南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推行一产“借还”政策。受益于“借鹿还茸”,当年9月,陈青便从上苍鹿场借来25只梅花鹿,还享受到6.3万元用于买鹿和场地建设的补贴。经过用心喂养,陈青一年割了两次鹿茸,还成活了两只鹿仔,当年就收入两万多元。
在商南县移民搬迁安置点龙山小区里,贫困户胡斯芳正在忙着组合鞋面。2016年9月,她一家6口搬迁到龙山小区,她也被安置在社区工厂就业,一个月有1500元的稳定收入。小区里,和胡斯芳一样的90多户贫困户也受益于二产“加动”,在6家社区工厂务工,过上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新生活。
一产“借还”、二产“加动”、三产“建带”,目前商南县通过“三产联动”,发展万亩牡丹基地、万亩茶园,扶持带动贫困户3272户;12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在7个镇办建设社区工厂,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5150个;发展28家镇村电商服务点,实现农特产品网上交易额4亿多元,3000多名贫困户获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