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十多年 陕西两代高原野生动物科考人的对话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08-12 18:44:22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杨静 傅轩 杜晓文 张思思 李彤 张峰 高维佳 李猛 杨泾贸)从8月9日开始,由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承担的全国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子课题—“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小型哺乳动物多样性影响”项目正式展开。几天来,科考队员们为了能够获得最准确的科学数据,将足迹深入到青海的草原牧场、河流湿地,为青藏高原的综合科考贡献陕西科技力量。

8月12日7点多,青海省刚察县的天还被薄云笼罩,科考队员们已经来到了前一晚布置过采样工具的样地,仔细收集标本。为了保证采集数据的客观和准确,采集样方的每一块土地都得经过精挑细选,为了一块合适的样地科考队一找就是几个小时。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侯祥:“因为不同生态环境类型里会栖息多种不同小型哺乳动物,每一个调查县我们会选两个样地,一个是人为干扰比较小的样地,还有一个人干扰比较大的样地。这样子我们想做一个人为干扰对小型哺乳动物影响的分析。”

在高原上最常见的野生动物其实是以鼠兔为代表的小型啮齿类动物。它们也正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小型哺乳动物多样性影响”项目所关注的主角。比起藏羚羊、藏狐、雪豹这些青藏高原上的明星野生动物,这些高原小精灵虽然不起眼,但却是青藏高原上不可或缺,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种类。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常罡:“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它对环境的变化也是非常敏感的,也是一个对研究环境变化很好的模式动物。再一个它也是大型哺乳动物的食物来源,它的整个种群动态的变化过程也能反映出它的上级捕食者,种群的动态过程,我们也是通过研究啮齿类来探讨气候变化对于整个地区生态变化的过程。”

作为领队,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常罡一直研究的领域就是小型啮齿类动物,为了搞科研他和同事在秦岭大山里钻了十几年。正是因为陕西动物研究所多年来在这一领域取得的诸多成果,才获得了这次参与全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的机会。第一次将科研脚步从秦岭深山迈上青藏高原,常罡说,他的心情却格外激动。

常罡:“我们所在八十年代也承担了很多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调查工作,向我们所老一辈的研究院吴晓民,许涛清,刘楚光一直在青藏开展调查工作。”

常罡提到的刘楚光今年已经快70岁了,是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提起四十多年前在青藏高原进行野生动物科考工作的经历,他说,当年科考条件简陋,受设备、技术的制约,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些遗憾。所以,这次科考期间,他每天都会通过我们的节目密切关注着最新进展。

刘楚光:“这个地方是咱们单位多年来长期工作过的地方,留下了很多咱们单位的工作足迹,你们要注意身体健康。”

常罡:“一定好好完成任务。在科考过程中遇到问题要随时向您请教。”

据了解,全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中,全国共有81支科研团队300名科研人员齐聚青藏高原,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对青藏高原进行研究。陕西省动物所做为其中一支队伍,将用五年时间,就所承担的课题,最终向国家提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05/20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