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英烈谱】谢子长:民族英雄 虽死犹生

西安学习平台 2020-09-05 15:42:59

谢子长

谢子长,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市)人。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

早年先后在西安省立一中、榆林陕北联合县立中学读书。1922年秋,考入阎锡山开办的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1924年回安定办县民团,担任团总。1925年底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中共北方区委派他回陕北。在中共绥德特支的安排下,他将安定县民团编入陕北军阀井岳秀部队石谦团,并担任连长,利用这一公开身份进行革命活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陕西各地。为了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武装反抗国民党的进攻,10月,根据省委指示,谢子长率部参加了清涧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第一支队,谢子长任副总指挥,起义因进攻宜川县城和经过数次战斗失利,损失过重而失败。

1928年2月,省委派他到驻洛南三要镇许权中(共产党员)任旅长的国民军新编第三旅工作,为在渭华地区举行武装起义做准备。5月,许权中旅开赴华县高塘镇宣布起义,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谢子长被任命为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委员兼第三大队大队长。

在整个起义期间,他率领部队,身先士卒,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起义失败后,省委派谢子长回陕北开展武装斗争,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委员。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急剧上升,根据全国抗日高涨的形势,省委决定将原晋西游击队和刘志丹领导的部队合编成立了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为在陕甘边建立和扩大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1932年2月,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他继续担任总指挥,领导游击队转战陕甘边,领导了甘肃靖远兵变,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红军游击队第三支队。1932年12月,在陕甘红军游击队的基础上成立了红二十六军。

正在根据地建设顺利发展之际,推行王明“左”倾错误的陕西省委书记杜衡到红二十六军,诬蔑谢子长、刘志丹犯了“右倾机会主义”“土匪路线”“梢山主义”错误,并撤消了他们的领导职务,把谢子长送到上海中央局“受训”。1933年夏,“受训”结束后被派往张家口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工作,同盟军失利后到北京,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派他作为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回安定工作。

当时陕北根据地正处在初创时期,谢子长回安定后,根据陕北特委的决定,着手恢复游击第一支队,进一步发展武装斗争,协助地方党组织成立了赤卫队、少先队、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据地。

1934年夏,国民党西北军阀向陕北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军事进攻,谢子长率红四十二师第三团和陕北一、五支队进行了坚决地抵抗。8月下旬,在攻打河口的战斗中,谢子长亲自到前线指挥。就在这次战斗中他不幸中弹,鲜血从胸前流出,他用衣襟捂住伤口,继续指挥战斗,胜利粉碎了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

1934年7月,谢子长率领陕北游击队南下与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军会合,两支红军的会合,给陕北和陕甘边人民带来了胜利和希望。

1935年2月,中共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在赤源县周家硷召开联席会议,会议通过了谢子长和刘志丹共同制定的军事部署方案,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和谢子长被推选为军委会主要负责人。因谢子长身负重伤,实际工作由刘志丹负责。

1935年2月21日,由于枪伤恶化,谢子长与世长辞,时年39岁。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为纪念谢子长,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毛泽东为他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04/20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