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宁夏篇:西海固用半个世纪划上的句号

人民网 2020-10-16 16:36:22

提起西海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痛。

因为缺水和生态环境恶劣,那里曾经有你想象不到的贫穷。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把西海固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西海固也成为贫穷的代名词。

经过宁夏人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那“焦旱赤裸的远山”、“千山万壑的旱渴荒凉”早已变了模样。如今的西海固还剩最后一个贫困县,进入脱贫攻坚倒计时。

初秋时节,漫山翠绿,草木葱茏。人民网大道康庄全媒体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宁夏西吉,见证西海固脱贫攻坚最后一战。

“老秦,我服你!”

有一群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分白天黑夜,积极奋战在扶贫第一线,用脚步丈量脱贫路,把群众当亲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驻村第一书记。

“大家信任咱,那就接着干。”中国人民银行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支行科员秦振邦就是他们中的一员。2019年年底,老秦到了退休的年龄,村民们听说老秦要离开了,都舍不得,跑到村委会,极力挽留他。于是,他被“返聘”了。

有人不理解:“老秦,扶贫工作那么难干,你咋还没干够呢?退休了,也该歇歇了。”可秦振邦说:“我还有牵挂,我的心在涵江。”

涵江村原来的名字叫烂泥滩村,一看村名就能料到是脱贫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改变烂泥滩村的面貌,秦振邦一家一家跑,一人一人聊,把村情民意都装在心里。

在资源禀赋差的深度贫困地区,关键是要找准脱贫主导产业。老秦决定引导村民养殖肉牛,让村民不再“靠天”吃饭。有了方向,老秦又四处奔波向银行寻求贷款支持。

在烂泥滩村村部院子里,有一条醒目的标语:两人一头牛,温饱就不愁;一人一头牛,生活就无忧;一人两头牛,日子乐悠悠。如今,全村养牛800多头,户均5头、人均1.8 头,牛存栏量比过去增长了10倍,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示范村。致富的产业有了,百姓也就有了盼头。村民们常说:“老秦,我服你!”

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村民生活更幸福。如今,烂泥滩村村容也变了样。水泥硬化路穿村而过,太阳能路灯方便出行,家家户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用上自来水,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能像城里人一样洗澡,村里接上了互联网,设立了金融服务站。借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东风,村里还建起了闽宁扶贫车间,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其中,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的帮扶力度很大,为此,烂泥滩村2018年更名为涵江村。

“党建引领是核心,发展产业是关键,金融扶贫是助力,闽宁协作是机遇,民风建设是基础,脱贫成效是根本,脱贫致富奔小康是目标。”秦振邦这样道处扶贫路上的感受,“这七点就涵盖了我们从烂泥滩村实现脱贫攻坚,走到今天涵江村的一个全过程,也是我们全体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加油干的一个成果。”

尽“莆田所能”补“西吉所需”

1996年,在党中央作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之下,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了对口协作关系。1997年,福建省莆田市与西吉县确立了结对帮扶关系。

黄国福来自福建莆田市,今年是他第二次来到西吉支教。

“10年前,这边条件真的很差,我在白崖中学任教,春天风沙很大,气候干燥,嘴唇都裂开好几个口子。周末就挤三轮蹦蹦车去县城买几大桶矿泉水。今年再回来,我觉得跟南方没什么差别,路也宽了,车也多了,学校也盖的很好。”黄国福惊叹西吉的变化,“现在去商店买东西,人家听我口音是福建人,还会跟我多聊两句。我发现这里的人民脸上有笑容了,眼睛里有了光彩,他们越来越自信。”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福建加大了教育对口帮扶的力度。到2019年,福建共派出20批1146名优秀教师支援宁夏。24年来,闽宁对口扶贫新建扩建学校236所,资助了贫困学生9万多名,援宁支教的所有教师们躬身为桥,消弭了隔山跨海的距离,在这里用心用情浇灌着求知的渴望。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黄国福相信,孩子们努力走出大山,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未来。

不止于此。莆田市涵江区与西吉县结对帮扶以来,尽“莆田所能”补“西吉所需”,两县区不断加大协作力度,拓展协作领域,提升协作水平,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帮扶机制,建立了深厚友谊,结出了累累硕果:共选派挂职干部11批19人,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1亿多元,实施项目324个,建设闽宁示范村15个、扶贫车间46家……西吉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看着我栽的树就像孩子一样”

清晨,空气中弥漫着丝丝凉意。

谢佩君穿上工作服,拿起水壶,拎起铁锹准备上山巡逻。对于他来说,不管天气如何,每天都会来林区巡逻三五次,上山去看一看,这已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44岁的谢佩君,是西吉县吉强林场的一名护林员,他从事这份工作已经整整有20年了。“看着我栽过的树就像孩子一样,特别亲切。”

“过去穷,加上咱们这又属于干旱区,老百姓开荒就是为了多种点粮食。”提起过去,谢佩君直摇头,“到了秋天一刮风,满天黄土,衣服袖口和领口都是黑色的。”

上世纪末,西吉县森林覆盖率只有3.5%,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为了改变这种恶劣的环境,西吉把退耕还林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和生态建设的“龙头”工程,紧紧围绕环县城南北两山、东北部生态屏障和中西部生态极度脆弱区三个重点,进行合理布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吉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实施“四个一”林草工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西吉一代又一代人怀揣绿色梦想,以世纪为单位,改山治水,植树造林。如今,林业用地面积从上世纪末的36万亩增加至137.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5%上升为17.02%,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得以提升,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局面。生态,已成为西吉县最靓丽的名片,2019年西吉旅游接待游客145.49万人次。同时,随着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郊游、垂钓、登山等休闲活动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间接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县域经济全面发展提供生态力量。此外,在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同时,西吉县积极培育后续产业,2000年至2006年栽植的山毛桃、山杏等树种已进入盛果期,预计年产量1万吨,年产值达2000万元。

“咱们这一代人努力,下一代人就享受,更好的日子在后面呢,只要还能干得动,我愿意撸起袖子一直干下去。”谢佩君说。

这是一场必须赢的硬仗

不畏艰难,才能奔向圆满;砥砺磨练,才能收获希望。

两年前,王学军到任西吉县委书记,扛起宁夏脱贫攻坚战最后一战的重任。他知道这个担子重,既是党对自己的信任,也是一次重大考验。

为了确保如期脱贫,王学军带着干部一次次入村走访排查问题。“你家冰箱在哪里?”王学军有一个习惯,到农户家,先要看看这家冰箱里有没有肉,看看存粮,再去看看自来水的流速怎么样。

为了确保年底前按时摘帽,高质量脱贫,今年初,西吉全面开展了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的“四查四补”工作,精准排查,逐家逐户做实帮扶。截至发稿前,西吉县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5.5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4340人,贫困发生率由34.4%降到0.95%。238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目前全县“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面实现,正在对最后1575户困难群众脱贫进行公示。

脱贫攻坚“战”正酣。如今,西吉产业发展基础明显夯实。经过精准施策、精心培育,形成了以马铃薯、草畜、冷凉蔬菜、小杂粮和劳务为主的“4+1”主导产业,全县肉牛饲养量42万头户均5头。2019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16元,比2014年增加4194元,年均增长10.8%。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5年来新建农村公路2600多公里、铺设自来水管网7000多公里,4G网络、动力电、农村公交和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服务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自来水入户7.2万户,危房改造2.04万户,辍学学生全部返校,安全饮水、安全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率均达到100%。干部群众精神面貌也发生明显变化。

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四查四补”、薄弱村综合整治、产业示范村建设、基础设施整村推进、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办实事解难题等系列专项行动,干部队伍在脱贫一线得到锻炼。

“这是我们这个时期这一代党员干部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所在,不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有机会参与到脱贫攻坚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战役中去,西海固千百年的贫困问题,在我们的手里面彻底把它解决,应该感到自豪。”在王学军看来,脱贫工作对西吉来说只是迈开了第一步,才刚刚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生产生活基础,“下一步的路还很长,但是有各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对今年高质量如期脱贫摘帽,我们充满信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固原市委书记张柱表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消除绝对贫困后,脱贫攻坚战的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这将是未来扶贫工作的重要核心内容。我们将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作为长期任务,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跑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赛,形成整体联动效应。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这是一场必须赢的硬仗!

李增辉 刘红 曾伟 方开燕 宽容 贾茹 曲源 梁宏鑫 王晶 王嘉澍

【编辑:田博群】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03/28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