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记忆】张闻天同题妙论“持久战”
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 2020-11-11 10:13:12
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的隆隆炮声,极大地震撼了华夏神州,唤醒了全中华民族的抗战意识。“七七事变”的爆发,意味着全面抗战的开始。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人紧急行动,动员全国人民高举抗日旗帜。对于抗日战争,究竟是持久战还是速决战,人们一时难以有更深刻的认识。
1937年7月15日,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的文章中,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和战争形势,指出对日作战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预言了“最后的胜利终会是我们中华人民的。”11月15日,刘少奇在《独立自主地领导华北抗日游击战争》中指出:“要准备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和日寇作长期的艰苦斗争,争取游击战争胜利的前途。”接着,彭德怀发表《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先决问题》,对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最后胜利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周恩来在《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及《怎样进行持久战》等文章中,明确提出坚持持久抗战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初步预见了经过游击战争、坚持持久战、取得最后胜利的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
实际上,张闻天作为中共中央的总负责人,也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共中央机关报刊上多次论述了持久战,并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赞同与阐发。
1937年8月9日,张闻天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上,张闻天作了《平津失守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8月22日至8月25日,在洛川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张闻天作了《关于政治形势的补充报告和结论》。
在这两次讲话中,他都强调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张闻天在发言中指出:抗日是持久战,即使部分妥协发生仍是持久战。在补充报告中,张闻天对持久战作了论述。
他说:“要强调持久战的问题,不因胜利而骄,不因失败而丧气。持久战,包含进攻、防御、退守等,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是艰苦斗争的过程,其间可能发生挫折、失败、妥协、叛变的事件,战争的坚持就是有许多困难在其中。”并指出,“在此过程中,共产党必然取得领导权。”
张闻天的这些论断,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的赞同。毛泽东作了阐发,并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概括为用持久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
此后不到1个月,即1937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周年,张闻天撰写了长篇论文《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持久性》,发表在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上。此文共有九节。在这篇文章中,张闻天通过中日两国人力、物力、军事力量、国内矛盾、国际关系以及战争性质等的简要对比,说明日本很难实现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中国也很难在短时期内战胜日本,“中日战争谁胜谁负的问题”,是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中日两国的战争,将带有持久的性质,中国“必须有持久战以战胜日本”。文章指出:“今天中国抗日民族革命战胜利的关键,是动员全中国人民参加全面的抗战。”限制于单面的政府抗战,是十分危险的。他指出,为了实现全面的全民族的持久战,必须做到:政府与人民结合起来,使现在的政府进步到全民的、民族的国防政府;军队与人民结合起来,成为人民的民族革命军,实现全国人民的总武装;同一切民族失败主义的情绪与思想作坚决斗争,使全国人民相信抗战的最后胜利必然是我们的;把共产党的抗日救亡十大纲领变为全民族的行动纲领。
由此看来,张闻天的文章《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持久性》,与后来《解放》周刊陆续编发的研讨和指导抗日持久战的文章,如彭德怀的《争取持久战胜利的先决问题》、周恩来的《怎样进行持久战》等,都为持久战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毛泽东的著作《论持久战》的诞生作出了贡献。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著名演讲中,集中了全党的智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高屋建瓴地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做了最系统、最完整、最深刻的论述。
乌兰夫(左一)、张闻天(左二)、彭德怀(左三)在延安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