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记忆】陕北才子曹力如
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 2020-11-12 16:49:55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后,曹力如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新疆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赴任前于12月8日在西安灞桥因车祸逝世。
噩耗传来,陕北山川呜咽,大地悲戚,陕北人民为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儿子而无限悲伤。
曹力如,原名崇本。陕西保安(今志丹)人。刘志丹永宁高小读书的同窗。1920年7月考入榆林中学,这可不得了,这是那个年代陕北最高学府。在校期间,曹力如因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受到校长杜斌丞、老师李子洲、魏野畴的器重。
曹力如是榆林中学学生领袖之一,他和刘志丹一起,团结广大师生,成立了读书会、文学会、体育会、社会科学研究会等各种学会团体,利用说理、办刊物、罢课、闹学潮等形式同军阀井岳秀展开斗争。军阀、贪官又怕又恨,把刘志丹、曹力如等学生领袖诬蔑为“八大罪魁”。
曹力如在榆林中学毕业后,无钱报考大学,于1925年春,赴北平到国民第二军无线电讲习所学习。1926年4月回到陕西,在三原杨虎城炮兵营当中尉文书。当年秋天,西安解围前,魏野畴和于右任先生在三原,筹备成立国民联军驻陕总部政治部,曹力如见到魏老师,积极要求进步。11月,西安解围后,魏野畴推荐曹力如和张汉民、吴岱峰一起进入党在西安创办的军事政治队,他一边当文书,一边学习。同年底,曹力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2月,曹力如组织参与皖北武装起义,任临时特委秘书长,协助临时特委书记魏野畴部署武装起义。4月9日皖北阜阳举行暴动,曹力如任赤卫队大队长。10月,皖北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曹力如任政府秘书长。暴动失败后,他机智脱险,先后到开封、西安寻找中共组织未果,被迫返回陕北。
1928年秋,曹力如在甘泉县下寺湾巧遇组织渭华起义失败后回到陕北的刘志丹,两人决心重新开展武装斗争。回到保安后没过多久,刘志丹和曹力如在吊坪村和谢子长秘密开会,决定通过合法斗争夺取县民团,并派人到甘肃开展兵运工作。不久,通过竞选,刘志丹担任了县民团团总,曹力如担任副团总,在庆阳三道川组建武装,并智取太白镇民团。1931年春,因购买武器的密信被国民党当局发现,曹力如被押往榆林关押。1934年冬,曹力如乘敌军换防之机,用巴豆涂肿颈部,几天不吃饭,昏昏迷迷,敌人以为他快要死了,准许保外就医。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陕甘省委任命他为省委秘书长。1936年夏陕甘省委撤销,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军工委下属的中共陕甘工委,曹力如任工委军事部部长。西安事变后,曹力如任中共志丹县委书记。1937年7月,曹力如先后任陕北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等职。
1938年1月3日,曹力如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在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领导下,圆满完成中央交给的各项任务,及时指导分区和县市的工作,为创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9年2月初,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作了“加紧生产,坚持抗战”的报告后,曹力如立即组织机关干部参加生产运动。他把延安城附近的荒地划给中央和边区其他机关,自己带领边区政府机关抽调的干部到马士川创办农场。仅一个半月就开荒120垧(在陕北一垧为三亩或者五亩)播种71垧,此外还制作了农具,修建了房屋。规定干部劳动每月换班一次。为了种好庄稼,他邀请老农进行指导,聘请延安的农业科学工作者上课。他和大家一起总结种庄稼的经验,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在曹力如的带领下,边区政府创办的马士川农场越办越好,农民们称赞:“你们比我们还种得好。”曹力如建议光华农场修堤坝蓄水。政府投资边币4000元,农民自筹边币2000元,修建了裴庄水渠。1940年4月,举行裴庄水渠开闸放水仪式,当年可灌溉1500亩地。曹力如还主持召开仓库主任联席会议,举办仓库干部训练班,在边区专员、县长会议上,强调以农业为主,抓好各项工作,努力达到粮食自给。1940年9月曹力如撰写的《陕甘宁边区三年来粮食工作的检讨》,在延安《新中华报》上发表,这是他写的文章开头部分:
一、“人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说明战时粮食工作的重要。在今天的民族抗战中,粮食工作的重要性,更是不用细说的。陕甘宁边区粮食工作,是适合了这种需要与意义的,它用统筹供应的制度,无论军队与机关公务人员,和被服经费一样,一律采用发给办法,即每人每日,依据生活必需,发一斤半或一斤四两,使我们不会分散精力,为了自己日常生活,去作打算,使他们能更多的安心的做他们应负的抗战工作,为了这个需要,在边区政府财政厅,有统筹支配的粮食局组织,各县区有粮食股及仓库的设立。这项工作,三年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正确指示之下,在边区政府直接领导之下,与边区人民的热烈拥护下以及粮食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基本上完成了粮食工作的任务。
文章开宗明义,足见其工作水平和文风。
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是边区政府管辖下的一个对外联络机构,曹力如对此机构高度重视,对交际处的经费,只要是合理的,总是毫不犹豫地签字批准。他批评不习惯与外来宾客交往,特别不愿与国民党人士交朋友的“左”的倾向。自己以身作则,热情会见来宾,并鼓励边区政府各厅、局领导接待外宾,多做国民党上层人士工作。他还多次登门拜访延安的名医毕光斗,请他参政。
抗战期间,曹力如三次赴榆林,与高双成、邓宝珊、左协中等国民党将领建立了联系。1945年1月30日,国民党二十二军军长、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高双成病逝后,曹力如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名义前往榆林吊唁,朱德和边区政府等机关送了挽联和挽幛。1944年,曹力如奉命化装成商人来到甘肃固原(今属宁夏)会晤杜斌丞,邀请他到陕甘宁边区参政,并与韩一帆联系,和国民党十七军军长兼八十四师师长高桂滋重申团结抗日、不互相“磨擦”的协议。
194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任命谢觉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曹力如改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副厅长兼审计处处长。他贯彻中央的财政工作方针政策,积极开掘财源,提出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为克服边区财政困难作出了贡献。
1941年8月12日,曹力如任绥德分区副专员,他协助专员王震、地委书记张秀山抓好各项工作。他参加领导农村减租减息,实行“三三制”,与开明绅士李鼎铭、安文钦、霍子乐、刘杰三、霍祝三等人建立了诚挚的朋友关系。他关心八路军和抗日军属工作,协助驻军解决粮食和物资供应,发动绥德人民为八路军三五九旅纺毛线2万斤,密切了军民关系。
1943年1月,曹力如调任新成立的延属分区专员兼延安市市长。他和卫戍区司令员王震、地委书记张邦英认真贯彻《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开展大生产运动和拥军优属活动,使延属地区的各项工作呈现新气象。他到延安市政府赴任时,一开口就对干部们说:“延安市我很熟又很生,地方熟,人熟。工作呢?一知半解。你们是先生,我是学生。要求你们不嫌弃我这个老学生。我很愿意和你们一道工作,一道学习,把延安市的事办好。”他经常深入到延属分区七个市和县,检查督促春耕生产,组织生产竞赛,安置移民,安排劳动互助,并注意运用延安市经济建设成就和经验推动各县工作。
1944年12月,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时,曹力如代表延属分区向代表们赠旗。大会结束后,他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之后各县应做的工作》的文章,提出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的五条具体办法,要求延属各市、县力争提前两年实现“耕三余一”。1945年在边区政府召开的会上,他两次发言,自我检查工作作风,他说:“下去的公文太多,上来的东西觉得太少,开会也比较多,应该纠正。”在他的带领下,延属分区各县工作作风有了明显改观,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6年2月16日,曹力如与延安县川口区六乡老百姓代表一起给毛主席送《人民救星》金匾。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曹力如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秘书长。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犯延安,中共中央和中央西北局机关转战陕北。为领导边区地方工作并保证军队的粮草被服供应,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以马明方为书记的后方委员会,曹力如参加后委,坚持做好后方的各项工作。战局紧张时,他和王维舟、周兴等根据中共中央部署,率领后方机关和家属队伍从另一条路线撤退,制造假象,迷惑敌人,起到了保卫中共中央的作用。
1948年初,曹力如兼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副部长。4月,延安光复。5月,西北局统战部改称城工部,曹力如仍兼副部长。1949年5月,曹力如协助西北军区政委习仲勋与国民党军驻榆林第二十二军代表在延安开始和平谈判。不久,曹力如又被任命为西北军区全权代表,继续同二十二军谈判,最终达成榆林和平解放协议。
榆林解放后,曹力如任榆林军管会主任。他领导整编军队,消灭残匪,整顿金融市场,解决粮荒,恢复生产,组建地毯厂、制革厂,修建榆阳大渡槽,修通小西门水门洞,为榆林以后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曹力如为党为人民所作的杰出贡献赢得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评价,新中国成立初立即肩负起更重要的使命。
1947年,陕甘宁边区党政军领导人在绥德义合的合影。前排右起曹力如、张邦英、习仲勋等。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