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十四五” 起步新气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①

陕西日报 2021-01-13 08:14:24

编者按: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八项重点任务,为全年经济工作锚定了航向。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将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相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真正实现陕西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从今天开始,《陕西日报》理论版将连续推出《开局“十四五” 起步新气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系列专题文章,敬请关注。

科学把握“五个根本”规律性认识

王东红

重视在总结经验中深化思想认识,善于在探索规律中开拓新局,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高超智慧。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深化对经济工作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即“五个根本”,进一步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刻全面理解、深入贯彻落实。

全面看待“五个根本”的形成

“五个根本”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部署经济工作,创造和积累的系统新鲜经验。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总结的各种经验和重要认识,展现的侧面或贯穿的红线,都可以聚焦到“五个根本”上来。2012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六个必须”;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这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将其内涵凝练为“七个坚持”;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概括了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即“五个必须”;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工作中形成的“四个必须”重要认识,并将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归纳的“五个根本”,既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经验总结的延续性,又彰显了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更带有基础性、总领性、全局性。

“五个根本”在总结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基础上,集中反映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富实践。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之所以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关键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和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为开局“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谋划中国经济发展大计而提出的“五个根本”,更富有前瞻性、长远性、针对性。

深刻理解“五个根本”的内涵

“五个根本”的每一条都在治国理政中举足轻重,都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重要法宝,均是被实践充分证明了的做好经济工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第一,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福利到权利,党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够作出正确决策,确定最优路径,并依靠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第三,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制度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最大优势。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只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就一定能够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发挥出攻坚克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能量。第四,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坚持了守正与创新的结合。应对挑战冲击既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科学分析的态度,又要有高度的热情和高昂的干劲;既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避免发生重大失误甚至颠覆性错误,又要克服分散主义、本位主义,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在审慎与决断的平衡中实现统一。只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一定能够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大机遇。第五,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适应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需要科技自立自强。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

“五个根本”是一个既区别又联系的有机整体。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这是“五个根本”的核心和统领,起决定性作用。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这是“五个根本”的重要基础。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这后两条带有突出的路径特征。“五个根本”彼此联系、相互贯通。“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前两条,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体现人民意愿的制度。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要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科技自立自强的“四个面向”之一就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要双轮驱动,既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还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并用好这一制度优势。

充分认识“五个根本”的意义

“五个根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最新成果的高度概括。“五个根本”的前两条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七个坚持”的前两条高度契合。同时,“五个根本”又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针对严峻挑战做好经济工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深化和细化。

“五个根本”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五个根本”揭示了我国独有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展现了党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的治理水平和经验。深入领会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是要把“五个根本”落实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各项任务中去。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要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要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牟小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事关发展全局。我们要站位发展全局,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生产是国民经济循环的起点,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继续降低各类营商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手,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二是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加强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建设,充分调动企业家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的流动性。三是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优化融资结构、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需要以“六个体系”为基础,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一是现代市场体系。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在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要完善法律规范、健全数字规则、加强审慎监管,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二是现代产业体系。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收入分配体系。坚持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逐步提高劳动报酬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以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机制。四是新型消费体系。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营造放心诚信便利的消费环境。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尤其加大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方面的社会性消费支出。五是有效投资体系。加大在公共服务、市政公用、环境卫生、农村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六是现代流通体系。把统一市场、交通物流、商贸流通、信用体系、金融支持等构成的“大流通”作为一个整体,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这个根本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一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在财税、金融、设备设施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重大突破。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科创板功能,推动更多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为创新注入强大资本动能。二是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加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选拔和培养,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知识创新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也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更是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安全的内在要求。一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对核心部件、关键材料、工业软件等领域的投入力度,组织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攻关工程和示范工程,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加大对“顶天立地”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对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的控制力。加强上下游企业间产业协同和核心技术合作攻关,提升产业链联动力。二是提升产业链水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一方面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提升价值链水平;另一方面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攻关,逐步实现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我国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主导能力的优势产业,继续进行横向扩张、纵向延伸和精细化战略,实现从技术研发到流通消费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性、稳定性、安全性。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这个根本动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开放是国家进步的前提。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一是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扎实做好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的目标融合、治理融合、文化融合,实现国有资本民营资本“1+1>2”的效果。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自主经营权、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使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获得资源要素、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政策支持。二是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逐步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三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破除阻碍各类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完善传统要素、新型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四是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顺应国际规则变化趋势,动态调整限制准入的领域,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五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提升国内监管能力和水平,完善安全审查机制,不仅要维护好政治、军事、国土等方面的传统安全,更要维护好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生态、生命、资源、粮食等方面的非传统安全。

作者单位:中共汉中市委党校(汉中市行政学院)

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康喜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此奠定“十四五”时期和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扎实基础。这是全方位、多维度综合考量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发展状况下又一次改革开放的再出发,是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以科学发展和创新创造为行动路线,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奠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雄厚物质基础的巨大系统工程。2021年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迈好第一步。

以创新驱动为先导,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有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才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只有保持自主创新的核心地位,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支撑,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新发展阶段,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畅通国内大循环。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是解决人民群众后顾之忧,夯实消费基础的最大出口。千方百计实现充分就业,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起战略支撑作用的重点内容。

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顺应消费升级,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鼓励新模式,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立足国内大循环,还需发挥投资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公共安全等领域短板。通过发挥内需潜力,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展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以高水平的体制机制,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同时,也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对激发亿万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积极应对国内外严峻复杂形势,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重要部署。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就是要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上下功夫。 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是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活力的重要举措。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市场要素快速有序流动的关键所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是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制度保障。

以推动绿色发展为基础,构建生态空间新格局。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体现。“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就是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进清洁生产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就是要继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工程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与此同时,亟待提升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把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化为人民自觉行动,以此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教授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04/24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