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十四五” 起步新气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④

陕西日报 2021-02-05 08:13:13

内容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要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全面做强自己。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何志敏 史雨川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并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明确要求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秉持根本宗旨:

本基不忘 人民至上

我们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站稳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党的爱民之情、利民之心践行到位、落实到底。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价值前提,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解决问题,实现五大发展理念政治性与经济性的有机统一。创新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要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协调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基本遵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加速构建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城乡协调融通的发展格局。绿色是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开放是创造发展机遇的必由之路,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人民福祉,要继续贯彻对外开放政策,增进国家间的沟通交流、友好往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推进国民经济的深入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提升。共享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逻辑起点与落脚点,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共同享受社会改革发展成果,把实现14亿中国人的幸福作为目的和归宿。

坚持问题导向:

迎难而上 精准发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实践的起点,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就是要聚焦新发展阶段中的难点、痛点、堵点,自觉把社会发展现状放到新发展阶段来审视,清醒认识差距,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推动高质量发展。

事物在矛盾中前进,在发展中上升。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一切发展进步无不是在破解时代问题中实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在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方方面面,扭住深层次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持续精准发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真抓实干,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进一步聚焦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一系列发展难题,拿出“啃骨头”的韧劲和“钉钉子”的钻劲切实解决问题。要准确把握客观实际,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拈轻怕重、不选显避潜、不急功近利,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坚持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准问题、追击问题,善于运用新发展理念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保持忧患意识:

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恪守“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经验教训,宗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准则。这种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备罹挫折磨难却依然成长壮大、中华文明饱受外界挑战却依旧勃发劲健的重要原因。在新的发展阶段,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是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重要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保持战略定力,未雨绸缪、精准研判,冷静应对、妥善处理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纪疫情带来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我国发展大局相对稳中向好,但是,全党上下要始终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排查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丧失忧患意识,是最大的忧患;被动面对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各级领导干部要提升斗争的本领,一方面要敢于斗争,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心理准备战。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下好防范风险“先手棋”。要把握大局、总揽全局、应对变局,密切关注可能迟滞甚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风险挑战,冷静应对、综合研判、高效处理。另一方面要善于斗争,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略主动战。强化能力建设,着力提高自身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建立健全风险研判、风险评估、责任分配、协同应对等风险防控机制,切实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前瞻性、预见性和洞察力、鉴别力。

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做到秉持根本宗旨、坚持问题导向、保持忧患意识,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才能把党中央决策部署领悟好、贯彻好、落实好,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申晓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并明确提出到2035年在全社会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日前,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理论和实际、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相结合的高度,系统阐述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既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继承,也是可持续发展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更是中国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客观现实的重大理论贡献。绿色发展是一个包含绿色经济理念、绿色政治生态理念、绿色文化发展理念、绿色社会发展理念等多方面内容的内涵丰富的有机系统,是从绿色生态保护到绿色文化创新,再到绿色价值升华的有机统一。绿色发展理念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体现,坚持绿色发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可以说,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根本保障。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绿色生态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的自然前提和环境基础。人类通过劳动与生态环境产生关系,从自然中获取生存和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同时,生态环境也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而,绿色生态是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的自然基础。建设绿色生态系统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强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因此,绿色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底色,人民的美好生活本质上就是一种绿色生活。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绿色文化理念的支撑。绿色发展需要绿色文化理念的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当今社会中的一大重要价值取向。绿色文化是一种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的先进文化,代表了当代人对生态文明认知的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时俱进丰富、拓展和深化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时全社会也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绿色文化。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基础的绿色文化成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精神组成。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因此围绕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的包含绿色经济发展、绿色政治发展、绿色社会发展等在内的绿色文化也是全方位的。这种文化不是简单地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是尊重生命共同体的时代精神体现。这种文化不仅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更加关注人们日益高涨的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因而,绿色文化是新时代精神文化的概括和表达,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绿色发展理念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绿色发展的价值观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规律的价值观。只有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层面深刻把握以绿色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诉求和价值标准,才能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绿色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之间的价值关系,增强对党的宗旨与绿色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论认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的“美好生活”不再简单满足于物质、文化方面的丰富程度,而更重视以优美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绿色发展。从根本上来讲,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认识和实践上是统一的,生态环境的价值与人自身的价值追求也是一致的。如果在全社会不能形成绿色发展的价值共识,就谈不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绿色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价值取向。坚持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既是我国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相互统一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体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绿色生态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自然基础,绿色文化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精神支撑,绿色价值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价值取向。绿色生态、绿色文化、绿色价值统一在绿色发展理念之中,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陕西考察时强调指出,陕西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展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发展。我们要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贯通起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让三秦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作者为西安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

杨平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是正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原则,人民永远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会行稳致远。

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方能致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的奋斗目标,并向着强起来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一关键时刻更加需要保持定力,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始终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党的初心和使命根植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中。创新发展要“面向人民群众的新需求”,通过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创新动力;协调发展要切实解决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绿色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开放发展要解决好内外联动问题,使中国经济更好融入世界经济, 构建更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共享发展要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才能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

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解决好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谁来享有这个根本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正确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把“为了人民”作为发展的目的,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正确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动力,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问政、问需、问计于民,汇聚民众的智慧和力量,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正确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发展的归属,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的建设成果,并不断提高成果分享的公平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正确的现代化观,解决现代化的性质、目的、内涵、路径等重大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看,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坚持正确的现代化观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取向。从性质上看,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能够发展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能够使中国稳步迈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从规模上看,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从目的上看,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必然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内涵上看,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促使物的全面丰富,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环境上看,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路径上看,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又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新时代,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只有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关键是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新动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把“蛋糕”做大,持续夯实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石。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对于人类社会现象、社会矛盾运动进行深入观察和认识的基础上,对于政治现象所作的高度概括。经济领域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方式、市场管制和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与要求常常超越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转化,表现为政治问题并最终在政治领域中得到解决。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增强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通过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重大综合举措,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04/19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