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城南村的“东渡”传说
陕西日报 2021-03-18 10:59:03
朱德(左三)、任弼时(左二)和邓小平(左四)在韩城芝川坐船进入山西。(资料照片)
黄河在晋陕绵延千里,有渡口无数。但是,在当年八路军东渡黄河走上抗日前线时,毛泽东却在众多渡口中,选择了韩城的芝川古渡。1937年8月,刚刚完成改编的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和八路军总部,在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和邓小平等7位将帅的率领下,从芝川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这次东渡,历时40多天,在韩城的红色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细节和故事。
芝川古渡,原本只是黄河沿岸众多渡口中很普通的一个渡口,城南村也是渡口边上最普通的一个村庄。但因为1937年八路军的“东渡”,这个渡口和这个村庄,被光荣地烙上了红色的印记。尽管80多年已经过去,渡口早已消失,运送八路军东渡的船工们也早已作古。但是,那段光辉岁月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历久弥新,永不忘记。
地处芝川渡口西北方向高崖上的城南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村庄。它的历史几乎和战国魏长城同龄。早在战国时期,城南村的先祖们就守护着魏国的长城,并在紧靠黄河岸边的高处,修筑了城堡一样的村庄,地上有城墙,地下有战国时期的运兵地道,是一个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站在村头俯视,黄河上的渡口和黄河对面的山西可以尽收眼底。
所以,1937年8月,中共地下党陕西省委委派赵伯平同志前往韩城联系八路军东渡事宜时,他第一眼就看上了这个村庄。这个村庄不仅地势险要,便于隐蔽和观察敌情,而且群众基础好,村里的船工多。在船工中具有一呼百应权威的老船工徐岱云,还是韩城最早一批地下党员之一。赵伯平来到城南村,给徐岱云交代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求他配合韩城的地方政府,在最短时间内,为八路军过河筹集100条船。
徐岱云在黄河上跑了20多年船运,熟悉水道,更熟悉来来往往的船工和船主。他心里清楚,别看芝川古渡是个大渡口,每天来往的船只也很多,但大多是过往的船只,路过芝川也只是装货卸货,一下子要把这些过往的船只都集中到芝川,很不容易。但是,一想到这么光荣的任务组织上能交给他去完成,徐岱云二话不说,拍着胸脯就给赵伯平保证,赶第一批八路军到韩城时,100条船一定会准时停在渡口等待命令!
于是,一连几天,徐岱云放下手头的生意,动员了本村船工徐德有、徐继灵、徐良和城北村的徐都宏、徐百战等人,开着船,沿着黄河北上宜川、吴堡、佳县,南下合阳、大荔和潼关,托关系,找熟人,挨个做工作,挨个做动员,不但按期完成了赵伯平交给他的筹船任务,而且,在计划之外多筹了20条船。
船弄回来了,徐岱云却不敢休息。因为连续的阴雨天气,造成了黄河水位上涨,洪水漫过河滩,淹没了芝川通往渡口的所有道路。河滩上到处都是水洼、稀泥和沼泽。别说大部队顺利过河,就是船工们上船都很艰难。徐岱云找到地下党负责人张智发说:“120条船虽然全部都靠岸了,但是咋样才能让大部队穿过泥泞的河滩顺利上船呢?”两人一商量,给县政府提了一个方案,动员芝川周围所有村庄的群众,家家户户捐献门板。一听说八路军过河需要门板,群众的热情非常高。城南村的船工徐宝生,不仅拆了大门上的门板,就连后门的门板都卸了下来,一家人抬着,走了5里地,送到了河边。短短两天时间,韩城当地的群众就捐献出了上千块门板。徐岱云带着村里的年轻人,把这些门板架在河滩地上,从岸边一直铺到渡口,铺出了一条长长的通道。
1937年8月31日,第一批渡河的115师1万多名将士,就是踏着这条通道,有条不紊地登船,只用了不到两天时间,整个队伍就安全地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然后马不停蹄地行军北上,抢在日军前头完成了平型关的设伏,打出八路军东渡抗日的第一场漂亮仗,给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以沉重的打击,一举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按照毛泽东亲自制定的东渡计划,八路军所辖的3个师和八路军总部,分4批次,分别从泾阳、三原和富平出发,经过蒲城、澄城、合阳,然后进入韩城,在芝川一带集结。大军到来之前,以范家庄和城南村为主的十几个地下党组织,早已通过串联和动员,在大鹏、马陵、城南、城北、芝东等18个村庄,为部队安排好了营地。
城南村的乡绅徐维舟,思想进步,抗日热情高。一听说八路军要到村里驻扎,主动把家里的上房、厢房和马院腾了出来,并打扫得干干净净,天天盼着部队来。9月20日,下了一天雨,眼看着天色已晚,徐维舟估计部队不会再来,就早早睡了觉。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当他打开大门时,发现他家和邻居家门外的屋檐下,露宿着很多战士。他急忙上前把这些战士叫醒,埋怨他们为什么不敲门进到屋里睡觉呢!一个战士说:“我们昨天晚上进到村子已经很晚了,不好意思半夜打扰群众休息。”徐维舟一听,心里暗自惊叹,这样纪律严明的队伍,他活了60年,还从来没有见过。
徐维舟的家里安排了八路军10个人的住宿。其中一个年纪比较大,看着面善,见人也随和。徐维舟当时并不知道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朱德总司令,还以为是部队上的一个伙夫或马夫。所以,一有空闲,他就提着旱烟和茶壶到上房找朱德聊天。听朱德给他讲队伍中的事和抗日救国的道理。他觉得这个老兵真是不简单,啥都知道,谈的净是他都不知道的事。
安排护送朱德过河的船工徐德有,是个有着20年摆渡经验的老船工。朱德一上船,就给船上的战士交代:“上了船,我们就得守船上的规矩,听船老大的话,船老大就是咱们的指挥官。”徐德有一听,刚才还有点紧张的情绪一下子放松了许多,熟练地指挥着艄公,把船开得又快又稳。到了河对岸,雨越下越大,加上风大天冷,徐德有禁不住打了个寒噤。朱德见状,连忙把他穿的皮大衣脱下来,送给了徐德有。一见是皮衣,而且还是八路军的,徐德有死活不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徐德有才知道,送他皮衣的那个人竟然是朱总司令啊!那件皮衣他一直舍不得穿,当宝贝一样地珍藏着,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在那条船上的船工中,得到朱德礼物的其实不仅是徐德有一个人。城北村的徐都宏送朱德下船时,朱德还送了他一双毡靴。而且很关心地叮嘱他:“行船很辛苦呀,老是光着脚不穿鞋可不行!”回到村里,人们围着他问:“谁送你这么好的毡靴?”徐都宏说:“我不认得,就是一路上背着个行军锅的那个老兵。”后来,当他得知那个背锅的老兵原来是朱德时,八路军人人平等和朱德平易近人的故事很快就在当地广为流传。
算起来,东渡的八路军虽然在城南村只逗留了短短40多天时间,但是以朱德为首的八路军,给城南村的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几乎每家每户都能讲出八路军在村里帮群众干活、帮群众扫盲识字等故事。特别是村里的那70多名船工,在40多天的时间里,天天开着船在黄河上往来,把一拨又一拨的八路军送到了前线,这让他们后半辈子都活在自豪里。虽然他们早已离世,但他们的照片都醒目地张贴在村头的东渡陈列馆,成为全村人的骄傲和光荣。这个陈列馆,当年是八路军的伙房。徐维舟就是在这里,眼看着朱德把伙房里的行军锅,一路背到了渡口。
那个画面和许许多多的故事,在徐维舟活着的时候,一次次地讲给他的儿子听。徐维舟死后,他的儿子又一次次地讲给后人听。现在,徐维舟的后人又讲给许许多多的人听……
访谈与点评
要让东渡故事广为人知——访韩城市芝川镇文史调研员王继生、鱼天翔
韩城市芝川镇八路军东渡黄河城南旧址。
2月25日,记者去芝川古渡采访的这天,天降大雪,异常寒冷。但是77岁的韩城市芝川镇文史调研员王继生老人,一大早就如约站在路口等候着记者的到来。他说,采写八路军东渡,是一件功德事,他非常愿意当好向导,提供帮助,把他这些年挖掘来的东渡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等待记者的过程中,他已经联系好了芝川文史组的另一个同行鱼天翔。和他一样,72岁的鱼天翔,也是把退休后的大量精力都献给了韩城红色历史的挖掘和整理事业。
在韩城,要了解八路军东渡的历史,没有谁比鱼天翔知道得更多。精瘦干练的鱼天翔,谈起八路军东渡的故事,如数家珍。鱼天翔说:“这些年来,我老是有一种危机感,得马不停蹄地进行搜寻和挖掘,要不,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开,当年的很多故事就会湮没在岁月里,从而使这个发生在韩城大地上的历史事件,憾缺无数精彩的细节和内容。”这么多年,为了搜集更多的故事,鱼天翔走访了当年东渡船工最集中的城南、城北等3个村子的300多人,收集了120多条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陪同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王继生老人从头到尾,精神抖擞,不知疲倦。他说,韩城每一处红色旧址,他都不下10次地实地考察过。尤其是走访芝川古渡,沿着西山的山坡,一次次地上上下下,寻访当年八路军东渡的线路。
王继生说:“尽管挖掘这些红色历史,对我们来说没有一分钱的回报。但是,不管是我,还是鱼天翔,还是其他的红色历史爱好者,都乐此不疲地投身其中。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红色档案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危在旦夕。8月2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颁布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方针。同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要求八路军的2个师从渭南坐火车经陇海线、同蒲线进入山西;另一个师沿陇海线和平汉线进入河北东部。对这个所谓的出师方案,毛泽东断然拒绝,认为这样做,包含着极大的阴谋。八路军不应分路出征,应该3个师集中从韩城的芝川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党中央随即派人与阎锡山交涉渡河事宜,同时派周恩来、朱德和叶剑英在南京国防会议上与国民党谈判。经过反复交涉、据理力争,国民党终于同意了毛泽东的东渡方案。
1937年8月至10月的40多天时间里,刚刚经过改编的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和八路军总部共计3.7万名将士,分别从泾阳、三原和富平出发,经蒲城、澄城、合阳,进入韩城,从芝川古渡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开赴了抗日前线。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