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⑧|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无阻

陕西日报 2021-05-12 08:21:12

编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和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作出的具有开创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也是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良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此,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并用以指导工作、推动实践。

把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逻辑

刘永青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根据我国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围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需要从战略高度准确把握、积极推进。探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逻辑,是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要求。

一、坚持立足实际,以推动经济稳中向好为基调,明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要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和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需要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分析这些新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进而深刻理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性,全面把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出发点,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

一方面,从国内来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的突出特点在于供求之间的失衡,包括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其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在供给侧,矛盾的突出重点在于结构性失衡。因此,必须坚持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同时,“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加之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重塑调整。面对这些变化,我们也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提升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综上分析,我们应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实际、顺势而为,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坚持系统思维,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做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谋划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必须把握好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这三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要从整体着眼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调整生产关系,既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涉及国内改革又涉及对外开放,因而要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做到整体推进。要始终聚焦改善供给侧结构这一主攻方向,统筹好总量与结构、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加强政策协同,从事业全局和长期大势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次,要注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构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三个字十分重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再次,要把握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层次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领域范围较广,但在工作中具有明确的阶段性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因而,要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把重点带动与有序推进相结合,既要在战略上做好全局规划,也要在具体落实中排好序、选好点,逐层深入,由点及面,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

三、坚持人民立场,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树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导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人民立场。

首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和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就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我们应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到持续、稳定的动力源和支撑面。

其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让人民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回顾党的历史,可以看到,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提出的重大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和奋斗。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坚持改革创新,以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为方向,增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改革创新为首要任务。

一方面,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认真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通过改革优化供给结构,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另一方面,要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以创新为引领,优化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供给侧的质量、效率、动力变革。要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力度,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要不断释放创新潜能,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使科技创新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

作者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推动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童力冲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把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选择,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对于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发展阶段强调注重需求侧管理的重要依据

注重需求侧管理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需求侧结构性问题也逐步显现,最典型的就是近些年基建、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需求持续强势,而居民消费需求却相对偏弱。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注重需求侧管理,才能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新发展模式,促进市场主体提供更多丰富优质的物质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注重需求侧管理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国内大循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坚实基础。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迫切需要扩大内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这在客观上要求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前提下,需求侧管理同样需要引起重视。注重需求侧管理,短期而言,是应对内需不足所做的政策调整;长期而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国内大循环要保持畅通,就必须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注重需求侧管理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主动选择。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需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供需再平衡、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释放经济发展潜力。从中短期看,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国内需求有待进一步开发。这就有必要适度加大需求侧管理,促进供需平衡,使经济复苏更可持续。

注重需求侧管理是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的有效方式。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提高了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中央提出注重需求侧管理,既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补充和完善,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选择,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对于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主攻方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是我国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长期增长动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情况比较复杂,既要解决好结构性问题,又要实现经济维持在一定增速水平上的高质量发展,把解决总量性问题摆到重要位置,需要我们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动摇的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有效结合起来。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一要加快提升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要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既是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基础条件。要加快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着力形成基础设施平衡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发挥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三要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在农产品、工业品、工程建设、服务业等领域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

四要切实降低企业负担。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严格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措施,实行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动态调整,推动物流降本增效。

五要重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一方面,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另一方面,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二)加强需求侧管理的主要着力点

一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改善收入分配结构,逐渐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加大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社会保障投入,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二要积极调整消费结构。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消费者更多消费绿色产品。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充分考虑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向高收入国家消费和服务品质看齐,让消费者在国内就能享受到高质量、健康安全的消费和服务。通过深化航空、铁路、水运体制改革,鼓励发展通用航空、邮轮、游艇等产业,推动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三要大力发展服务消费。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改革,为多元化需求提供有效保障。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增强城乡居民消费意愿。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引导服务消费迅速增长。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服务业,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消费需求。

四要健全现代流通体系。通过发展新型交易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稳步开拓城乡消费市场。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线上消费,打造网络新品牌。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支持乡镇商贸中心建设,打造联结城乡消费的重要节点。

五要着力改善消费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率,着力解决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问题,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完善质量标准和后评价体系,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市场监管,严惩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完善消费维权机制。

六要建立投资增长机制。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更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有效拓展社会资本投资空间,大力促进民间投资,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共设施等领域项目建设。积极优化投资结构,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作者为中共宝鸡市委党校(宝鸡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着力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

李慧 贺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改革开放,推动科技创新,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畅通国内大循环。

国内大循环是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分工体系为载体,以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循环畅通为关键,以国际循环为补充和支撑的经济循环体系。首先,国内大循环是与外部系统互联互通的大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构成了一个互联互通的有机系统,缺一不可。新发展格局是在强化国内经济自身循环能力,从而更大发挥本土市场力量的基础上,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循环格局。其次,国内大循环是全国统一的循环体系。大循环强调的是全国统一的大循环体系,而不是不同区域各自为政的小循环体系。国内大循环的畅通,要求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加强统筹协调,避免区域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的重叠配置,从而打通区域之间的梗阻,形成以国民经济循环顺畅、国内分工不断深化、国家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为内生动力的经济循环体系。

推动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是实现经济高水平供需循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为此,应着力从两个方面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创造需求。供给侧主要包括要素、产品、技术、服务等的供给以及整个供应链。首先,完善要素配置的体制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应加快城市化建设,推进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配套,切实提升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能力水平,增强城市的人口与经济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应以城市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流动。推动土地经营科技化、机械化,以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农业、农村发展需要。推进农业用地依法、有效、有序流转,促进农业用地集约化、特色化经营,推动土地经营规模化、现代化。其次,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产品供给。无论是国内循环还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归根结底都是产品质量在循环中的竞争。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精细化的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应以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为目标,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抓手,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更高质量产品供给。再次,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勇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以政府为引领、产业需求为驱动,用基础研究带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创新;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打通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创新环节,打破部门间职能界限,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要加强制度设计,创新制度供给,推动不同区域间制度政策的集成性与联动性。最后,拓展服务业态,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供给。要加快发展托育、健康、养老、文化、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要实施服务供给分类分级,提升精细化、精准化服务能力,满足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需求;要深化医疗服务改革,协同推进公共基本医疗和社会化多元医疗,推动医疗服务数字化;要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提升政府服务理念,改进政府服务方式,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加大需求侧改革,以需求牵引供给。需求侧主要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首先,培育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两头在外”,把生产经营的两头(原材料和市场)放到国际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这种过度依赖外循环的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投资旺盛与消费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培育消费需求,要解决就业和收入问题,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要优化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和纠纷解决机制;要扩大电子商务在农村的覆盖面,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要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其次,激发投资需求,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要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带动民间投资活力,加大对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卫生、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投资力度,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加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快城市软硬件基础设施投资,构建与城市化进程相匹配、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优化外商投资服务;要进一步拓展投资渠道和投资平台,规范投融资市场,鼓励全民投资,引导社会资金高效有序流动。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07/27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