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陕北民歌传唱50年,曾在全国刮起一阵红色旋风

陕西都市快报 2021-06-29 13:24:34

有这样一首歌

历经50年传唱,经久不衰

1971年12月25日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出

曲调高亢,清新明丽

它的出现

立刻就在大江南北

刮起了一阵红色旋风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创作背景: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保存了革命火种,挽救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段历史太重要了,应当有一首迎接中央红军的歌曲,体现陕北人民热烈欢迎和拥护支持红军的军民鱼水情。

创作过程:

1971年5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采录组组长王敬之和编辑王惊涛来到陕西,同李若冰、关鹤岩、徐锁、冯富宽等人组成了工作小组到延安采风。当时是在延安交际宾馆,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一杆杆红旗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等歌词顺利应接下去。

这个开头,既符合陕北“信天游”的语言特点,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中央工农红军,跨过千山万水,历经波折到达陕北根据地的真实经历。

创作组的人先后试过了“红似火”“火样红”“满山红”等,但都觉得一般,不满意。这时,关鹤岩开了口:“就用‘红艳艳’吧!”“红艳艳”一出,大家都拍手叫好,它不仅和前两句押韵,而且“比前面所有的词都生动,都新鲜”。

多年之后,有人评价说,《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仿佛是在红星照耀下的原野,落下了飘飘洒洒的一场春雨......

除此之外

延安时期的另一首歌曲

《抗大校歌》

也曾在民族存亡的时刻

奏响了抵御外侮

奋发图强的铿锵旋律

抗大校歌

创作背景:

跋涉万水千山,历经九死一生,中国工农红军在经过五次反围剿,以及两万五千里的艰险征程之后,人数从30万人锐减到不足3万,缺少干部的问题亟待解决。瓦窑堡会议就把“必须大数量的培养干部”,确定为党的一项任务。

在紧迫的形势下,1936年6月“红军大学”复办,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建校之初,毛泽东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还亲手写下“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创作故事:

1937年7月到1939年6月,两年的时间里,3万多青年学生和进步文人抵达延安。学员们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泥土糊的墙为黑板,白天苦练战场技能,晚上秉烛夜读,寻求救国真理。

这一幕幕感人情景,让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凯丰心潮澎湃,挥笔为抗大写下了校歌歌词。而到延安开始工作不久的吕骥,受到凯丰的委托,为《抗大校歌》谱曲。

1939年11月10日,吕骥反复吟诵着歌词,心如潮涌,一串串音符挟着强烈的感情喷涌而出,仅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他便完成了谱曲任务。两位革命者用各自的热情和才华,共同完成了《抗大校歌》的创作。

抗战8年,无数知识分子在延安的窑洞大学中研习救国之道,虽历尽艰辛,但百折不挠,终于百炼成钢。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教育与实践中,学员中涌现出不少多面手,他们有勇有谋,一毕业就成为各根据地最抢手的人才。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11/22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