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漫卷——陕西革命旧址云上展: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
陕西学习平台 2021-08-25 07:49:46
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位于陕西旬邑湫坡头镇看花宫村。旧址分为民居两院、窑洞140多孔、房屋70间,包括李维汉、成仿吾旧居以及校部、图书馆、供给科、维修科、豆腐房、学员教室和宿舍等,沿着山坡分布,上下共三层。
陕北公学(简称“陕公”)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干部学校。1937年7月,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一所抗大已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把大批爱国青年培养成为优秀的抗战干部,7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新的学校——陕北公学,由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张云逸、成仿吾等人筹办,成仿吾任陕北公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38年中共中央又派李维汉任副书记兼副校长。
同年8月,陕北公学开始招收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侨青年入学。陕北公学最初的学员有5个班约300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员;有工人,也有农民;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有红军,也有国民党统治区的干部;有十几岁的青年,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
陕公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实行国防教育,培养抗战干部”。教育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理论,领导武装斗争的基本知识以及对目前时局的认识。陕北公学的学制分普通班和高级班,采取半军事性的编制,注重军事训练,提倡和发扬“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课程设置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内容有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时事演讲。每天学习8小时,上课与自习各一半。陕北公学全体师生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开荒挖窑洞。
为加强陕公的师资力量,中共中央陆续从国统区抽调一批知名学者和文化名人来校任教。陕公初期的主要教员有邵式平、周纯全、何干之、李凡夫、艾思奇、吕骥、徐冰、陈唯实、宋侃夫等人。毛泽东、张闻天、陈云、李富春、王若飞等中央领导同志及中央机关干部经常来校讲课或作报告。有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几乎每隔几天就到陕公作一次报告,讲授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与策略问题。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陕公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陕公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抗日先锋队。1938年3月10日,他再次题词:“陕北公学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因为他为抗日救亡而设,因为他收纳了全国乃至海外华侨的优秀儿子。”
1938年7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新正县湫坡头区看花宫(今属旬邑县湫坡头镇)开办陕北公学分校,李维汉任分校校长。1939年1月,陕公总校迁来与分校合并,原总校校长成仿吾继续担任校长。同年夏,由于形势的变化和斗争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校址迁至晋察冀根据地,成仿吾任校长。1939年11月,中央决定留在延安的原陕北公学恢复重建。1941年8月底,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陕公在旬邑看花宫办学期间,先后组建了54个队,培养了6000多名抗战干部,吸收300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在生活方面,由于看花宫的自然条件十分艰苦,为了容纳更多的学员,教师和学员自己动手挖窑洞、建校舍,修操场、筑道路,打柴火、开荒地,种蔬菜、种粮食,还在距看花宫70里以外的何家山开辟了“陕公新村”,开垦荒地2100多亩,师生轮流到那里参加劳动。各队及各部门还经常举办一些读者会与时事座谈会,讨论演讲抗战中的重要问题。同时,学校还组织军事演习,提高学员们的军事化程度。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举办了一些诸如球类比赛、开晚会、唱校歌等休闲活动,使学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师生与当地群众密切交往,亲如一家。校长罗迈经常到群众家里给群众写条幅,政治部带领宣传队经常教群众唱抗战歌曲,医务人员也常给群众看病打针,学校还经常邀请村上的干部和有威望的村民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每到农忙时节,学校便组织学生给群众割麦、收秋、做杂活。群众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学校,给予了热情支持和无私帮助。
陕公共计培养了1.3万余名革命干部,他们为争取民族抗战的胜利和边区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毛泽东对陕公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陕公是全中国的缩影,“陕公代表着全中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进步的一幅缩图。”
2009年旬邑县委县政府对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进行了开发建设,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以原校部旧址为原型,整体修复布展,建筑为典型关中四合院,分堂屋、左右偏厦和内院窑洞。2013年3月,旬邑县委成立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管理所,负责陕北公学旧址开发、保护、利用,作为红色景区对外开放。2014年6月,旬邑县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识别二维码 观看全景云展览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