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丨台前有你,幕后有我!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1-09-27 22:52:59

图/文 杜鹏 凌旎 肖阳熠

在十四运会开幕式气势恢宏、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中,你是否留意到舞台上四只活泼可爱的十四运会吉祥物?朱鹮“朱朱”、大熊猫“熊熊”、羚牛“羚羚”、金丝猴“金金”,伴着欢快的音乐,热情地招呼八方宾客。扮演吉祥物看似简单,但是穿着特制的道具服,表演过程中还要根据动物本身的特性不断做动作,向观众挥手示意。四位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大男孩告诉记者,虽然表演只有那么10多分钟时间,但为了呈现最好效果,已经排练了近5个月。

作为开幕式运动员入场仪式的标兵方阵,西安外国语大学大二学生隆景萱承担的任务主要是活跃场上气氛,从今年5月入选开幕式表演团队那一刻起,隆景萱就认为自己很幸运。开幕式圆满结束后,她从近千张搜集来的照片中,挑选出了200张。“朋友圈里只能发九张图,我就把这些照片做成拼图,有太多的瞬间都难以忘记,之前付出的汗水都没有白流。”

作为开幕式音乐顾问,西安音乐学院教师赵潇松从三年前便开始牵头,负责全运会音乐的征集工作,推选了十四运会会歌《追着未来出发》。会歌短短16句歌词,将百年梦想与健康中国高度融合,巧妙融入文化陕西的新形象,而这16句歌词的背后,是赵潇松带着团队,历时39个月时间所创作而成的。

自开幕式表演团队进行合练以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组委会大型活动部演出处的张严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沟通。表演团队大部分来自陕西各大高校的学生团体,面对这群年轻人,张严希望自己扮演好一个“老大哥”的角色,带着大家伙齐心协力把演出做到最好。“学生团体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大型演出经验,从一开始的安排站位,方阵的进出,来返的交通协调,都需要细致耐心的工作。更多时候我是扮演了一个服务者的角色,给演出团队做好服务,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张严说道。

作为十四运会开幕式西安专班一员,冯永彪主要负责住在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的近5000名开幕式文体展演演职人员的吃饭安全。每天早上先要打开留样柜,查看前几天购买食材的票据,结合菜品种类一一核对,确认无误后,穿上工作服走进后厨,测量刚出锅的炒菜温度。冯永彪说:“所有餐品在端上来之前中心温度必须保证在70℃以上,这代表着菜炒熟了,才可以放心食用。”

与冯永彪一样,任愿同样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参加开幕式的演职人员中,有不少高龄人员存在心脏、呼吸等方面的基础性疾病。为了应对有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任愿带着团队在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医疗点搭建了一个临时抢救室,设立24小时值班制。“我们来的第一天,就开始筹备搭建抢救室,完善补充各类药品,尽可能做到万无一失,确保演职人员的安全。”

“最后一个多月,每天晚上忙到两三点,早上八点再起来上班,根本没有时间剪头发,所以才有了这张卫生间里剪头发的照片。”来自陕西省音乐家协会的李佳伦告诉记者,他的日常工作包括由最初的对开幕式文学框架进行审定,逐渐转变为对开幕式流程的梳理及沟通协调工作,每天都要打上百个电话沟通协调。“整个开幕式的流程把控必须精细,每一个演职人员的点位都要确定,通过彩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没有鲜花、没有巧克力、没有约会……对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辅导员徐一丹和朱轩皓来说,今年的七夕有些特殊。5月10日,刚刚结婚的夫妻俩便接到任务,带领学生志愿者参与十四运会开幕式表演,两人也心照不宣地放弃了蜜月假期。“现在想想,在西安奥体中心的这段时光,就是我们的‘蜜月旅行’,这注定会是我们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徐一丹说。

来自西安欧亚学院的教师洪秀岩,今年7月被借调到十四运会组委会大型活动部后勤保障组工作,其间大量的演员排练对接、场地时间协调、服装用车等各项需求保障事务,看似都很琐碎,却需要整个团队齐心协力的配合。“最开始的时候,会因为很多琐事觉得非常难熬,到了最后这一个月里,每天的排练都要到凌晨三四点才结束,但看到大家的表演从错乱不断到日臻完善,就会很骄傲地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单鞭、十字手……每一个招式都练了无数遍,就是要在表演的时候做到整齐划一、完美无缺。”进行太极拳表演的赵幼斌,是此次十四运会开幕式中最年长的参演者之一,身为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的他,称得上是“武力”担当,方阵中大部分则是他的门生。当表演结束时,赵幼斌拉着演绎曳步舞、年仅7岁的聂梁博下场的一幕,又是一种传承。

为了完美展现演出效果,只有90斤的《朱鹮舞》表演者孙艺娜,平日里几乎从不吃高碳水、高脂肪的食物,每天还要进行大量核心力量和柔韧性训练。而作为托举的一方,周杰的核心力量更为重要,“每天光俯卧撑至少要做1500个,还要跑步、练器械。”更难的是,还要同时保持男性杂技演员身体的线条感。

十四运会开幕式当天,之前参与十四运会延安站火炬传递的全国劳动模范、石油工人许彩芸,也受邀来到现场。“今天能够亲眼目睹十四运会开幕盛况,内心无比震撼,无比骄傲。开幕式文体展演的三个篇章,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也会努力把全运精神传递下去。”

新华社记者姚友明,从十四运会正式花落陕西开始,便围绕场馆建设、城市治理、运动员备战、群众体育故事等多方面展开报道,五年间,撰写了千余篇相关稿件和评论。此前,姚友明先后采访过奥运会、全运会、男篮世界杯等多项赛事,谈及本届全运会最大的感触时,他认为应该是陕西全运场馆的软硬件设施,希望十四运会过后,陕西体育也能有一个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更好地保障运动员、教练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演职人员、志愿者等的安全出行,作为一名大巴车司机,李鹏自8月20日便入驻全运村,实行全封闭集中管理。“十四运会开幕前,我每天负责把演职人员从住地接送至西安奥体中心,看着这帮孩子们每天早出晚归的排练,车队里面都没有人抱怨,我们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最优。比赛期间,我们也要更好地为运动员、教练员服务。”

十四运会田径项目多场比赛恰逢秋雨绵绵,雨水既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产生了影响,也考验了田径项目竞委会和裁判员对赛事的把控能力。裁判员马珍珂带领团队和竞赛委员会针对雨水天气,及时对工作难点进行梳理,并复盘紧急预案的执行过程,为十四运会田径项目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雨中,一边是运动员在跑道驰骋,一边是裁判员在公正执裁,而在马珍珂看来,全运会这场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体育盛会,也是对裁判员执裁水平的重要检验。“这次全运会的执裁经历将会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十四运会是在全面防控疫情的背景下举办的一场大型体育赛事,做好疫情防控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在各类人员闭环管理的背景下,“全运通”绿码成为了全运期间的有效“通行证”。西安奥体中心核酸检测站点,秦文静被一身白色且闷热的防护服包裹着,“我们主要是给参加开闭幕式的演职人员做核酸检测,每天要对500多人进行核酸,逐一排查。”秦文静表示,虽然工作量要比平时大很多,但能够加入到十四运会的工作团队是值得骄傲的,付出再多的汗水也不能松懈,确保开闭幕式所有演职人员的核酸检测工作万无一失。

杨斯民是十四运会志愿者队伍中,为数不多全程参与此次盛会的大学生。有了开幕式的历练,带着自己所积攒的经验,开幕式结束后,他又主动要求留下来为闭幕式服务。杨斯民认为,自己可以自豪、快乐地做着志愿服务工作,为文体展演各篇章的演职人员保驾护航,管理服装、道具。不管任务小或大、轻或重,开始和结束同样重要。“直到十四运会顺利闭幕,我们的任务才算是圆满完成。”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04/19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