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长谈“双减”丨西安灞桥区纺织城小学校长唐晓芳:希望增加学校教师总数 解决人的问题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1-12-02 07:56:07

编者按:“双减”政策落地已逾百天,陕西各中小学结合学校特色,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并对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调整。校长们对“双减”政策怎么看?学生多样化需求该如何满足?在实施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即日起,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指导,“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西部网联合各市级学习平台推出《百名校长谈“双减”》策划,邀请全省百余名中小学校长,聊一聊“双减”实施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改变,探寻优质教育之路。

百名校长谈“双减”嘉宾: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校长 唐晓芳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校长唐晓芳

以“系统思维”整体推进

“到目前为止,‘双减’实施已经近三个月了。在实施中,我们认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唐晓芳说,纺织城小学创新性地构建了“四新”体系,提升学生四种能力,全力保障“双减”政策落实落地。

一是构建新课堂,提质增效强内力。树立“三个课堂”的大教育观,通过深度建构思维型课堂,让“第一课堂”守好教学主阵地,让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培养思维能力。“第二课堂”以学校“3×2阳光课程”为载体,丰富育人途径,延伸教学内容,全面落实五育。“第三课堂”打破传统教育的形态限制,让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拓宽育人主场域。“三个课堂”使课内课外有效整合,校内校外同向同行,共同发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校长唐晓芳

二是建立新机制,聚焦关键提效力。“双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确保质量与实效。学校创立了“123”作业管理工作机制,即明确一个目标,突出两个抓手,实行三项创新,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三是开展新服务,全面育人添活力。新服务即指课后服务,它是“双减”落实的重要保障。通过实施“1+N,三段式”的课后服务模式,让其成为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学生学业特长的良好契机。

四是探索新思路,家校联动聚合力。学校通过建立家校共育全员导师制,开设家庭教育云平台,促使家长与学校形成减负共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长观,促使家长对好教育、好学校、好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导向,与学校一起形成教育新合力。

西安灞桥区纺织城小学

引入超市自选理念 将作业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实践中,我们学校通过建立‘123’作业管理工作机制,即明确一个目标,突出两个抓手,实行三项创新,破解这一老大难问题。”唐晓芳介绍,“一个目标”即减轻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育人功能。在大部分人的眼里,作业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巩固,所以传统作业中,机械性作业占据了一定比例,作业的丰富性、趣味性以及育人功能都一度被弱化掉了。“双减”实施以后,学校引领全体教师重新思考作业的内涵与价值,引导大家建立正确的作业观,积极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两个抓手”一是抓作业管理,学校凝练出“三制+三单”的作业管理模式,直指作业的数量、质量及功能异化问题,让作业不离校,让书包不回家。其中“作业研讨制+作业台账单”关注的是作业质量,“作业统筹制”+“作业统筹单”控制的是作业数量,作业公示制是通过监督强化管理,实践活动单则强调作业的自主性、探究性,体现作业的育人功能。二是抓作业评价,首先增加评价主体,将原本只有学校的单一评价主体创新为“专家+学校+家长+学生”四维评价主体,让评价类型更丰富;其次改变评价方式,将原来的纸笔评价拓展为“问卷+座谈”,让方式更多样;最后丰富评价内容,在传统的评价内容上增加数量、质量、兴趣、体验、收获等多个项目,让评价维度更多元,通过评价的导向功能实现作业的减负提质。

西安灞桥区纺织城小学

“三项创新”一是作业设计全员化。孩子的成长是全方面的,“双减”实施以后,学校实施作业设计全学科参与,改原先智育为主的作业类型为五育并举型作业,语数英音体美,甚至囊括了劳动教育、科学实验、体育锻炼等内容,体现全面育人的新理念。二是作业内容菜单化。引入超市自选理念,实施周期作业总量平衡,将作业内容菜单化,作业选择自主化,完成形式多样化,将作业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爱做乐做的一件事情,自我驱动,实现价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差异的教育理念。三是作业管理智能化。利用网络云空间,建立“双减”背景下的创新型作业资源库,收集整理,试误提升,再次利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双减”作业大调研活动,知晓学生实际,了解家长诉求,分析研判,优化提升,通过大数据调研让信息技术助力“双减”。

西安灞桥区纺织城小学

推广“三个三”教师培养模式 形成了“1+N,三段式”课后服务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减负的前提必须是课堂提质增效。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唐晓芳说,学校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强化教研,提高质量。

纺织城小学是西安市思维型教学研究中心,学校以思维为切入点,通过“五环六有”的教学范式让课堂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思维的培养,助力学生形成终身受益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并能在实际中应用,让课堂教学既有广度,亦有深度。

深入推广“三个三”教师培养模式。第一个三是指语文、数学、艺术三个工作坊,三坊联动,将学校所有科目的教师纳入培养范畴,让大家在成长路上携手共进。第二个三是指培养过程中的三个核心任务:经验传播、问题研究、智慧凝练,着眼细小、立足实际,破解教师成长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第三个三则是指教师课堂教学分层级培养策略。一级针对青年教师,实施“青蓝工程”,帮其成长;二级针对骨干教师,开展 “微格教研”,助其成名;三级针对校内名师,采用“定向培养”,促其成“家”。

广泛开展名师坐诊活动。纺织城小学省市级“三级三类”人员占比高达47.8%,数量多,科目全。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学校在“名校+”范围内开展了“名师坐诊”活动,每位名师坐诊时完成“四个一”,即听一节课,组织一场案例研讨,形成一套教学流程,完成一篇经验分享。真正做到互通有无,共享共进。

课后服务方面,学校已经形成了“1+N,三段式”课后服务模式。其中“1+N”指每天一次作业辅导+N种素质提升,使学生在校即可达到作业有指导,完成有质量,兴趣有培养,特长有发展。“三段式”则指每天的课后服务分三段进行,第一段是体育锻炼,第二段是作业辅导,第三段是素质提升。经过近三个月的实践探索,学校课后服务教师参与率100%,学生参与率93%,家长满意率达95%以上。

西安灞桥区纺织城小学

希望增加学校教师总数 解决人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大保障,“双减”之下更加考验家庭教育的水平,为了提高家长这支同盟军的教育能力,学校不断探索家长学校新途径,开拓家校协作新思路,让家长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主动融入学校教育,家校联手,形成合力。

一是实施全员导师制,提升家教指导力。老师们通过家长会、电话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双减”政策的宣传,解释,消除家长疑虑,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同时,建立“导师培养制”,有计划分批次的组织教师进行“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职业技能培训”“生涯规划指导师”等多项职业技能认证和培训,让教师成为“持证上岗”的专业导师,提升指导水平,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二是开设家庭教育云课堂,建立学习新平台。通过科学、系统、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平台,为家长提供丰富的家庭教育课程,提升家长素养和教育水准,指导家长在“双减”背景下对孩子能高质量陪伴,有爱心引导,与教师一起同频共振,与孩子一起享受“双减”的快乐与幸福。

“在‘双减’实施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如果可以,我希望增加学校教师总数,提高教师配置比例。”针对“双减”未来的发展方向,唐晓芳希望,政府能考虑到课后服务的实际,给与学校更多的教师配置,让学校可以科学统筹安排,灵活调配,既保障教师原有的教育科研时间,发展专业素养,降低教师工作强度和工作总量,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教师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真正实现家长放心、孩子开心、教师舒心的美好局面。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5/04/29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