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长谈“双减”丨西安市高陵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赵荣香: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实践“三个课堂”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2021-12-21 09:17

编者按:“双减”政策落地已逾百天,陕西各中小学结合学校特色,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并对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调整。校长们对“双减”政策怎么看?学生多样化需求该如何满足?在实施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即日起,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指导,“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西部网联合各市级学习平台推出《百名校长谈“双减”》策划,邀请全省百余名中小学校长,聊一聊“双减”实施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改变,探寻优质教育之路。

百名校长谈“双减”嘉宾:西安市高陵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 赵荣香

西安市高陵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赵荣香

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实践“三个课堂”

赵荣香说,高陵区实验一小把“双减”作为一次历史机遇,一次变革的起点,积极规划,设计工作方案,发挥“三个课堂”作用,不断优化夯实第一课堂,挖掘资源丰富第二课堂,面向未来提升第三课堂。

西安市高陵区第一实验小学

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优化夯实“第一课堂”,深化课堂改革,把质量提升发力点落实在课堂40分钟。着力打造“有兴趣激发点、有生活链接点、有思维训练点、有素养落脚点、有品质养成点”的高效课堂。做好作业管理的加减法,确保提质增效。做减法,科学设计作业,减无效乏味的机械作业、减学生作业总量; 做加法,向教师备课、上课、课后辅导要质量,增加教师下水作业、学科间整合作业设计、作业公示制。

挖掘资源丰富“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用好学校专业教师的前提下,面向社会聘用短缺人才担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社团活动全覆盖,学生人人有社团活动项目,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面向未来提升“第三课堂”,开阔学生视野、落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制定了《学生社会实践指南》,涉及自理能力到普通劳动,开阔视野到素养提升、行为习惯到意识形态等方面内容。

西安市高陵区第一实验小学课后服务

探索“课堂革命”提质增效 构建智趣课堂

探索“课堂革命”,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打造“有兴趣激发点、有生活链接点、有思维训练点、有素养落脚点、有品质养成点”的“五有新课堂”,让课堂成为生命成长的基地,质量提升的主阵地。

学校每周有校级层面的研修安排,研修做到“三明确”:主题明确、目的明确、措施明确。“三保证”:时间有保证,每次90分钟雷打不动。场地有保证,每个教研组有固定的研修场地;经费有保证,培训所需费用学校落实到位。

西安市高陵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赵荣香

研修的基本内容是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教学管理与质量提升、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

课堂教学方面,第一做足课前功夫,保障教学质量,课前用功研读《数学课程课标》《教师用书》《教材》,精心预设教学,重新认识作业,从作业布置变化到“作业设计”;第二调动课堂“动”起来,提高课堂效率,恪守学习本质,清晰教育目的,教授核心知识,培养核心素养;第三课后勤“反思”,加速教师成长。

西安市高陵区第一实验小学课后服务

探索“作业革命”减轻负担 创新作业管理

统筹作业管理,实行作业公示制。优化作业内容、丰富作业形式,落实分层布置、控制作业总量、作业批改要及时,选优展评重激励。作业监督形成机制,绩效挂钩提升管理品质。

作业管理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控制作业量,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年级家庭作业每天控制在40-60分钟以内;坚持创新多类型,布置科学、有效作业,鼓励分层设计、动态选择作业、弹性作业、个性作业、探究作业、实践作业;坚持统筹各学科,在每天的作业公示上,强调班主任统筹协调各学科的作业量,年级组长核查,并于每周收齐作业公示单交教导处进行留存管理。

作业辅导做到“三个必须”:学困必须指导,课后服务中各老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完成当日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答疑;作业必须评改,所有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都要进行细致的评改,评改采用等级式,且要有激励性语言;反馈必须及时,作业做到面批面改、全批全改,并有针对性进行错误跟踪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作业成果做到“三个创新”:每月对教师的作业设计进行展评,并针对前期问题进行研讨,不断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激发教师成长自驱力;每月对学生的各学科作业进行大展评,要求教师和学生集体观摩学习,互鉴互赏;倡导采取学科作业融合形式,将智育德育体育美育融为一体,让作业更开放,更受学生欢迎。

西安市高陵区第一实验小学

探索“服务革命”质量保障 做优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要做实做优,教师辅导作业提出质量要求,确保学生在校学习质量。”赵荣香说,学校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外聘专业教师,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社团人数控制在30人以下,保障社团活动质量,提升社团活动品质。

此外,为确保“双减”工作落地,学校充分了解家长“特长”,签订“家长义工”协议,用好家长资源,开设课后服务家长行动之“家长讲堂”,各个家长参与的“家庭学堂”,规范家长育人方法,与学校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让学校成为浓缩小社会,了解各行各业,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成长时空和更多元的成长可能。

编辑:沈晓芳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5/04/29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