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长谈“双减”丨西安外国语学校、西安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吕菲:要让孩子们“吃得饱” 还能“吃得好”“吃得了”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1-12-22 08:16:18
编者按:“双减”政策落地已逾百天,陕西各中小学结合学校特色,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并对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调整。校长们对“双减”政策怎么看?学生多样化需求该如何满足?在实施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即日起,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指导,“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西部网联合各市级学习平台推出《百名校长谈“双减”》策划,邀请全省百余名中小学校长,聊一聊“双减”实施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改变,探寻优质教育之路。
百名校长谈“双减”嘉宾:西安外国语学校、西安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吕菲
西安外国语学校、西安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吕菲与孩子们在一起。
“双减”政策落地,就是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如何落实“双减”政策,发挥好学校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完成“减负”与“增效”这一时代答卷?吕菲认为,“双减”工作的重点在学校,关键在课堂,主体在教师,根基在师生、家校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唯有学生感觉幸福快乐、成就学生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减”。
2015年开始,学校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让教育回归学校 让课程学习回归课堂
吕菲认为,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过去学生的学习效益,通常是建立在校内课时的延长和大量的刷题,校外的培训补习和重复的训练基础上的。然而在‘双减’的大政方针之下,仅靠时间的维度和既有的常态,来提高学习效益的路径已经走到了尽头,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来提升学习效益,是当务之急。”吕菲表示,“双减”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学校,让课程学习回归课堂。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率是减负的根本所在。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要做好课堂教学变革,就要坚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纲,以重构学校一日生活为格局,以学科教学育人为总主题,以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持续推进学校课堂教学变革,培育良好的教育生态。
西安外国语学校以“名校+”共同体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大教育教学实施中过程公平和内容公平的力度,深化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从而实现高质量育人的目标。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也是从根本上夯实“双减”工作持续、有效落实的关键。学校以‘聚焦思维发展,构建高效活力课堂’为抓手,让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减负,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好学足。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要改变作业布置方式,实现作业的提质增效。教师要变反复刷题,重复训练,无效低能的题海战术,为在吃透教材、了解学情、占有大量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精选题目,分层次、分对象设计作业,个性化、弹性化布置作业,既让一部分学生“吃得饱”,又让一部分学生“吃得好”,还要让一部分学生“吃得了”。
2015年开始,学校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引入课堂 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
吕菲介绍,西安外国语学校“名校+”共同体的课改重点打造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一直以来,学校积极探索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积极开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布艺画、面塑、剪纸等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学校自2015年开始,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和古老的民间艺术布艺贴画引入课堂,通过开展相关课程,在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致力于民间艺术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的传承和发扬。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要改变作业布置方式,实现作业的提质增效。
学校还结合传统文化节日和重要节点,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传统文化实践,广泛开展中小学生传统文化专题教育活动。汉字节、传统文化节等活动的举办,不仅成为了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还为中小学生搭建了品味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平台,教育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提升人文素养,坚定文化自信,为同学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