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藏情 阿里行丨“小组团”奏响陕西农业技术援藏“三步曲”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2-07-12 10:21:19
现代农机展示演示现场会。
西部网讯(记者 卢江)“阿里地区农业产业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跨越式发展,以陕西农业技术力量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小组团’可谓功不可没!”在阿里,陕西援藏农业“小组团”可是大名鼎鼎。
2019年7月,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抵达阿里,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援藏之旅。眼看三年时间就要过去,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领队、农业“小组团”组长张小平望着大家伙儿们一起耕耘过的地方,心中满是不舍。从茫茫戈壁到生态绿洲,从颗粒无收到瓜果飘香,他们在雪域高原上践行着自己的铮铮誓言,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精彩的援藏“陕西答卷”。
首次引进捡石机作业演示。
智慧赋能改写沙石滩耕种历史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这就是阿里地区给人的第一印象。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的阿里地区,仅有3.18万亩耕地,生态极其脆弱。加之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含氧量仅为内地的60%,因此被称作“生命禁区”。
要发展农业,改善充满砂石和盐碱化严重的土壤环境正是必须经历的环节,也是摆在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伍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结合当地实际,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干部组建农业“小组团”,由张小平担任组长。他们通过引进机械化捡石机、激光平地机,开展机械化捡石作业、有机肥还田、人工排灌系统等生态建设工程,带领阿里地区群众逐步改写世代在沙石滩耕种的历史。
首次成功试飞植保无人机。
“随着我们在日土县引进首台进口机械化捡石机后,机械化捡石等新技术在阿里地区逐步得到认可,其他区县也纷纷前来学习。同时,我们还成功实现了在地区草原站试飞植保无人机,标志着‘中国智造’征服了4300米海拔。”张小平自豪地表示,我们要继续加快推广无人机在阿里农田测绘、长势与墒情监测、土壤属性分析、自然灾害后的作物受损评估、作物产量预测等方面应用,促进阿里地区农牧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互联互通的智慧农业方向迈进。
人工草场收获测产。
土壤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绿地也随之即来。在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镇,第一块“以牧草种植为主,开展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的人工绿肺”已经形成。在原有牧草示范面种上扩大面种400余亩,引进试种了20余种新品种牧草,2020年牧草实现平均亩产增产73.64%,2021年在2020年基础上再增产14.3%。
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在阿里落地生根
“草莓在阿里种成了!”这是2019年冬天阿里地区最为热议的话题,当地群众看到一颗颗红油油的草莓挂满枝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无不为这一高原上的“奇迹”所惊叹。
“为了让阿里地区群众吃到新鲜的水果蔬菜,我们经过反复多次实验,挑选出适合在阿里种植的品种,草莓正是其中第一个成功的品种,而且首次试种成活率便达到82%以上。”陕西援藏工作队队员、阿里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小组团”援藏工作办公室负责人王福堂说。
技术人员指导草莓生产。
高原草莓栽培试验的成功,无疑给阿里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2020年,“小组团”通过改造现有农业设施,把高原地区寒冷、温差大,紫外线强、水中盐份含量高等诸多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加快培育发展以蘑菇、香菇等短期即可见效的食用菌产业,以草莓为重点的中期见效的鲜果产业,以柑橘、火龙果为重点的长期见效的热带水果产业。
据了解,2020年阿里地区全年共引进种植蘑菇5000棒,香菇3000棒,草莓15亩,火龙果及红美人柑橘各1亩,青提、红提葡萄各6亩。此外,还开展了百香果、凤梨试种,以及高原手掌参、羊肚菌、灵芝、平菇等野生菌资源调查与采集驯化试验、巨菌草越冬试验等。
青提葡萄丰产状。
2021年4月,“小组团”又从陕西果业集团协调猕猴桃、大樱桃、桃、葡萄等果树共计1590余株,交给当地企业进行温室种植试验示范。设施果树符合“高产、高质、高经济效益”三高农业的要求,成为阿里地区特色农牧产业的又一增长极。
香菇本地化生产。
“为把技术留下来,让产业落地生根,我们联合噶尔县政府,组织康乐新居党员现场参观试验示范基地,引起极大反响。大家对新兴产业产生浓厚兴趣,决心自筹资金,联合‘小组团’技术力量,学技术、强产业、促致富,提升自身‘造血功能’。”王福堂说。
打造永不撤退的“农业援藏技术队伍”
从三秦大地到雪域高原,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克服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用坚定的信念与执着的坚守将陕阿两地紧紧相连。
7月8日,阿里地区召开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总结表彰大会,陕西援藏农业“小组团”内的多名技术人员都受到了表彰。今年,是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在阿里的最后一年,为了在三年援藏期间把技术传下来,让农业产业建起来、留下来、壮大起来,他们在三年中除了自己探索农业生产种植技术外,也充当了当地群众的“农技老师”。
基层兽医技能提升培训。
“我们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新品种栽培技术、果蔬病虫害防治、牲畜疫病防治等方面入手,举办各类专业技术观摩会、现场会、培训会,累计培训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并计划将高原产业新技术编印成藏汉双语指导手册,打造永不撤退的‘农业援藏技术队伍’。”张小平表示。
为了加快基层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让群众主动参与到生产经营中来,“小组团”还指导成立了札达县底雅乡鲁巴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集体筹资购置新型农业机械12台套,流转土地650亩,开展自主经营和农田托管服务,当年实现农田托管服务收入约10万元,种植青储玉米试验示范250亩,产出青贮饲料562.5吨,亩产达2.25吨。
技术人员指导青贮玉米生产。
通过技术指导与“群众试水”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生存能力和发展水平。未来,“小组团”还将持续指导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提升科技种管水平,巩固援藏成果再“送一程”。
一株株富有生机的农作物在“生命禁区”里悄然生长,一只只憨态可掬的藏香猪在“雪域高原”上肆意奔跑……在这片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的阿里还将诞生更多的奇迹,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