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努力把郝家桥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郝家桥村:老楷模的新目标

陕西日报 2023-04-28 07:41:07

郝家桥村一角。 记者 李旭佳摄

总书记,我想对您说

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 刘振喜

“总书记,您为我们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时刻牢记您的嘱托,始终以勇当排头兵的楷模精神,探索‘城乡融合、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的新实践,努力把村子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记者 李旭佳整理)

“黄河水流没来由,信天游就不断头……”4月11日,伴随着粗犷豪放的唢呐声,秦腔现代剧《楷模村》精彩亮相,黄土高原深处一个普通乡村的奋斗故事由此展开。

这个响当当的“楷模村”,讲的就是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郝家桥村考察。他指出,努力把郝家桥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

一年多来,郝家桥村广大干部群众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转化为奋进动力,打响“郝”字号品牌,蹚出了一条“红色教育+干教培训+三产服务+果蔬产业”的发展之路,让“庄户人”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郝”传统!红色精神接续传

78岁的老马今年有了“新身份”,被村里正式聘为研学导师。

“山沟里把温棚建,荒山变成花果园。修学校幼儿园,给老年人修个幸福院……千年长来万年长,永远不忘共产党……”这段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就是老马的“代表作”。

老马名叫马兴业。天气好的时候,他喜欢盘着腿坐在院畔上给游客讲村里的变化,“郝家桥人就要守得住好传统,不能忘本。”

这个“藏”在山旮旯里的小村庄,缘何能成为“楷模村”?

穷,不怕!

“靠着‘精打细算’,林果粮上了山、设施农业到了滩、规模养殖进了沟。”在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的带领下,郝家桥村告别了“靠天吃饭”,2020年底脱掉“穷”帽,还找到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新路子。

“咱的红色底蕴不能丢!我们通过打造‘潮红’和‘潮农’红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村里的传统文化。”刘振喜道出村里发展的“秘方”。

郝家桥村这个“红色村庄”,留着老一辈共产党人求真务实、重视调研的故事。这里的老乡、这里的红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郝家桥被评为农村楷模,刘玉厚的名字也叫得响,边区这么多劳动英雄,他是响当当的一个。”在郝家桥村史展览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戴着大红花的刘玉厚的油画前驻足。

是的!勤快、忠厚、俭朴的刘玉厚,影响着一代代郝家桥人。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观村史展览、察村容村貌,了解产业发展和村民生活,对这个“老模范村”的发展充满褒奖和赞许。

昔日楷模,今又楷模。

“全中国只有10个,这是很了不起的。”2021年,刘振喜从北京捧回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

为了让红色教育“走心”又“走新”,郝家桥村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等13家培训中心合作开展干教培训、群众课堂、美院写生等活动,并开设“文艺党课”“劳动党课”等特色党课。

3月底,榆林市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在郝家桥“开班”。生动的“党史课”让王源鹏等学员受益匪浅。

王源鹏是府谷县工人文化宫主任。作为一名工会干部,此次培训他带着如何为会员纾困解难等问题而来。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掌握调查研究这个法宝,我们在工作中就能有效破解‘心虚腿软’等问题。”王源鹏说。

“郝”光景!幸福之歌用心唱

清晨,伴着郝家桥小学琅琅的读书声,侯志荣收拾起屋里屋外。

“以前的老窑房顶总是掉土渣渣。你瞧,有了补助,窑洞翻修得很敞亮。快进来坐,一会儿游客就多了!”老侯热情地招呼着记者。

71岁的侯志荣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如今他开了小卖铺,婆姨也在村里有了营生。老两口每天忙前忙后,日子越来越好。

习近平总书记来村考察时,曾到侯志荣家中看望。老侯回忆:“当时家里有稀饭、肉馅包子,青菜洗好正要下锅哩。总书记看着全家福说看到我们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人丁兴旺,他感到很欣慰。”

当时,坐在炕头上,老侯请习近平总书记吃枣。总书记笑着接过一颗,“很甜呐!”老侯家窑洞窗明几净,院里院外绿意正浓。

“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共产党就要把这件事情干好,不断交上好答卷。”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葡萄种植大棚,走进村互助幸福院,走进村卫生站,一路看得细致。

从“面朝黄土”到“面朝产业”,郝家桥村换了“里子”,也换了“面子”,通了公路、盖了新窑、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乡亲们在山窝窝里唱响新时代的幸福之歌——

“我们老人每天只需花5元钱就能吃上两顿热乎饭,花样多、味道好。”自从来到幸福院,老马过上了“潇洒”日子;

“以前卫生院只有一孔破窑洞、一个药箱、一只听诊器和为数不多的常用药,现在啥药都有,还有了诊疗室。”村医刘军亮感慨,搭乘医改“东风”,郝家桥的医疗事业达到了“小病不出村”;

“村里盖了新学校,我每天上班接娃两不误。”34岁的侯梅此前一直在北京打工,2022年回到家门口上班。57岁的母亲米淑玲也在村里的企业上班,月收入有3000多元;

……

村里9户26孔闲置窑洞顺利改造成民宿;陕北文化主题商业街区、饲(草)料加工厂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展览室迎来一批又一批客人……

“仅2022年,村里对81户109人开展技能培训,解决就业480户967人,累计帮助群众增收1630多万元。村民的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好!”刘振喜言语中透着喜悦。

“郝”未来!劳模路子扎实走

沿着“劳模路”盘山而上,层层梯田里苹果幼树绽叶吐绿,再绕几个弯,就能看见郝长雄新建的三孔窑洞和放满现代化农具的小院。

2021年,郝长雄离开打拼多年的汽修厂返乡当上“新农人”,种植巴杏。

记者跟随郝长雄走走停停,目之所及是他的520亩“杏树庄园”。

“与梨、桃子相比,巴杏好管理、产量高、生命周期长。我还种了西瓜、谷子。”虽然2022年连续几场雨,让郝长雄收成大减,但挫折却没有浇灭他的信心。

一大半西瓜烂在地里,新平整的土地出现裂缝,郝长雄起早贪黑补补修修,把品相好的西瓜送给村里人吃。他笑着说:“搞农业是细活。‘巴杏上了山,黄土变金砖’,甜的日子在后头咧!”

“走好路,就要不忘来路。看看过去的沟沟坎坎,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离开郝家桥村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字字句句都是对这片黄土地的牵挂。

如今,村里变了,“郝长雄们”回来了,好企业也引进来了。

榆林旅投、陕果集团、中盛牧业……截至今年2月,郝家桥村各类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累计帮助群众增收980多万元。

企业有了“赚头”,村里有了“看头”,群众也有了“甜头”。

当下的郝家桥村,还形成了游客“来郝家桥、到郝人家、忆郝故事、品郝美味、结郝亲戚、带郝产品、建郝乡村”的旅游IP。

“我们希望在郝家桥村打造以培训为主体、文旅为主线、文创为补充、乡村振兴为目的泛文旅产业,这种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入驻郝家桥村的每一天,榆林旅投集团陕西中红未来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泽霖都想着如何把“郝”字招牌打造好。

“郝家桥,是下了功夫的。”在村里走完以“359旅在绥德”为主题的“劳模路”,开国上将李克农之孙李凯城说。

“红色”郝家桥,未来“郝”乡村。

“未来乡村”研学基地里,孩子们嬉笑打闹;“郝家桥有我一分地”认养互动项目,引来游客关注……当前,绥德县正以郝家桥村为样板,在全县建设100个“五好”示范村。

踏上新征程,郝家桥村人“撸起袖子”,迈开步伐,正朝着乡村振兴的楷模砥砺奋进!(记者 周明 李旭佳)

记者手记

郝家桥的“变”与“不变”

周明 李旭佳

郝家桥变了!

变的是告别了“吃白洋芋叶子、柠条花、老麻叶”“面朝黄土靠天吃饭”的苦难生活,迎来“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郝”生活。

郝家桥未变!

未变的是“楷模村”人蓬勃向上的朝气、“不等不靠”敢为人先的锐气,是村党支部引企业、整产业、谋发展,决心擦亮“金字招牌”锐意创新的勇气、勇于担当的底气。

郝家桥的“变”与“不变”,是从“红色底子”调查研究中得来的“方子”。奋斗与创新,是郝家桥村的历史烙印,也是我们在此次采访中收获的“无价之宝”。

如今,郝家桥村建强“指挥部”,选准“领头雁”,筑牢“战斗堡垒”,着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样板村,继续保持“楷模”的崇高荣誉。

此次采访,也让我们深受教育:一个个“放下家务事”和我们用心交流的村民,是我们最直接、最生动的学习榜样。一次次诚恳的对话,为我们种下“察实情、问民需,发现真问题,讲出好故事”的种子,鞭策我们要下更大功夫把采访工作做深做实,从深入采访中汲取前进力量。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04/28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