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学习时报 2023-06-06 18:16:48

《习近平著作选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收录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这篇重要文献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对于推动文艺发展、文化繁荣,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剧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一重要论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文艺工作的宝贵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本质,作出了科学回答与深入阐释。

文艺的人民性,体现在把人民作为文艺作品表现的主体,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必须把笔触伸向人民、让镜头聚焦人民、用旋律讴歌人民,为历史的创造者立碑存照。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一批充满火热激情的革命者、建设者形象前所未有地以主人翁的姿态走进文学舞台的中央,例如《林海雪原》的杨子荣、《创业史》的梁生宝、《百炼成钢》的秦德贵、《山乡巨变》的刘雨生等等,展现着工农兵、人民群众改天换地、再造山河的历史英姿和辉煌成果。今天,亿万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实践。文艺工作者同样应当以神圣的责任意识、充沛的艺术激情,为新时代人物塑像,回应伟大时代的深沉呼唤、标示出伟大时代的精神高度。

文艺的人民性,体现在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需要文艺”,“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作为人民的文艺,必须能够接通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温暖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诉说人民群众的向往期待,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值得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文艺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同时,要能够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引导人民积极进取、向上向善。所以,文艺工作者既不能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导致脱离大众、脱离现实;也不能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追逐利益的“摇钱树”、感官刺激的“摇头丸”,在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凡此种种不良倾向,都会造成文艺因为失去人民性而失去生命力。

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必须充分体现人民性

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本质,包含着理论、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此作出了全面深入的论述。

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社会主义文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目标、宗旨、任务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作出过论述,例如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指出,写作事业无论如何必须成为同其他部分紧密联系着的党工作的一部分,“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必然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

从历史逻辑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文艺作品只有充分体现人民性,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同、历史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列举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艺经典,包括中国的《诗经》《木兰诗》和屈原、杜甫、郑板桥的作品,以及外国的《荷马史诗》《神曲》《十日谈》《巨人传》等等。正因为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才能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社会主义文艺同样如此,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从现实逻辑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需要激发起亿万人民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磅礴伟力。在此过程中,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要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对于如何在创作中更好地坚持文艺的人民性,发挥文艺工作的社会功能、推动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作出了深入回答。

要融入人民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在人民的生活之中,蕴藏着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工作者要把心、情、思融入人民,体验着人民的体验、欣悦着人民的欣悦、盼望着人民的盼望,与人民一起感受时代的脉搏、前进的节奏、奋斗的旋律,以赤诚之心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

要展现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共同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文艺创作必须充分展现中国精神,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要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反对片面地“以洋为尊”“以洋为美”。要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做到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润泽、美的净化,反对“以丑为美”“恶搞亵渎”。

要勇于推动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文艺创作必须持续创新才能获得人民的接受与认可,始终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同时,创新要基于守正,做到“破法不悖法”,绝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工作者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创新;也要善于集成、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实现深度创新。

要追求德艺双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要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艺术创作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否则,“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注重品行操守,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只有做到道德和才情交融、人品和艺品统一,才能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真正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05/20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