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三风”建设 为乡村振兴强基铸魂——读习近平总书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学习时报 2023-06-06 18:18:04

《习近平著作选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收录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这篇重要文献强调实现乡村振兴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推进“三风”建设,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为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充分吸收农耕文明中的优秀社会文化基因,推进文明乡风建设

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培育文明乡风不仅能从精神生活上满足农民的多元需求,不断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而且能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动力和内生动力,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营造更加有利于乡村振兴的社会发展空间。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为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提供了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我国是有着悠久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家,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充满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间孕育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涵养了亿万农民质朴、勤奋、坚韧的气质,形成了独特的乡村社会文化基因。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进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应,农村文明乡风建设也需要在传承优秀农耕文明中不断拓展和延伸。

文明乡风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当前文明乡风建设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村民自治水平不高、村集体权责不清等诸多问题,必须在继承农耕文明优秀基因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的重要任务就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吸收优秀农耕文明的元素,不断创新文明乡风教育载体,引导农民群众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并努力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同时,充分尊重和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元的文化需求,结合农村当地的特色和传统,培育和壮大农村“草根文化”,全力推动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广阔天地中落地生根、生机勃发。

深入借鉴农耕文明中的优秀家规家训,推进良好家风建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农耕文明社会生产方式下的基本生产组织。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乡村振兴要把农耕文明中的优良家规家训融入亿万农村家庭之中,以千家万户的良好家风助推乡村振兴。

家规家训的首要功能是“齐家”。从古至今,以树立基本价值观和培养道德意识为主体内容的家规家训都是以维护家庭家族的有序和谐与繁衍发展为出发点,有力保证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最基本的社会层面传承发展。当前,由于缺乏宣传引导,加上很多农村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不重视家风建设,以及社会公益组织帮扶缺失等原因,农村良好家风的形成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困境。

推动家规家训在新时代农村得到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在农村家庭中大力倡导父母言传身教、家庭民主包容、善待老人妇女儿童等正确价值观,鼓励引导农村家庭的每位成员为创建和睦家庭积极作出努力。针对农村妇女在家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妇联职能作用和组织优势,健全保障农村妇女权益的相关制度。要在乡村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营造弘扬优良家风、共建文明家庭的热潮,形成家家户户重视家庭教育、传承孝道文化、树立良好家风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要通过模范家庭和先进事迹宣传推动农耕文明中“家”的观念的现代赓续,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情感染乡邻群众。要选取家风好、家风正的事例进行传播,利用农民群众身边真实可见可学的参照系,让每个农村家庭学有目标、赶有榜样。

深刻领会农耕文明中的优秀礼俗文化,推进淳朴民风建设

民风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我们要大力吸收借鉴农耕文明中乡村传统礼俗文化中的优秀资源,整合农村优秀文化,摒弃不良风气,形成良好民风。

要大力发挥制度文化在涵养淳朴民风中的引导作用。当前,部分农村地区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以及农村老人“老无所养”等不良风气,需要在继承优秀礼俗文化中有针对性地改造优化。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村集体制度和行为准则,研究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对农村社会中的善恶、美丑现象进行相应的奖惩褒贬,约束村民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的行为。在村规民约的研究制定中,要注重引导农村基层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把满足群众利益、体现群众意愿、反映村域特色和群众的多元需求摆在突出位置。同时,还要加快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淳朴民风的形成营造良好环境。

在涵养民风中实现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还要善于把农耕文化中语言、民歌、民俗等符号资源注入到淳朴民风创新提升的过程中。通过创建农家书屋、农耕文化博物馆等创新性举措,打造农耕特色文化礼堂和农耕文化园等活动场所,并结合农村受众,增加更多具有农耕农趣农味、充满正能量、形式多样的接地气、深受农民欢迎的文化产品供给,全面提升农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的丰富程度。同时,要大力推动农村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通过建设民俗文化村、文化特色村、文明示范户,鼓励支持农民群众建设自己的“精神文化家园”,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和持久力,提升村民文化素养。

在乡村振兴中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实现农耕文明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路径。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强化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加快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让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新风采,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05/20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