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女儿行丨“沙盖妹”张红春的沙漠淘金记
西部网09-12 12:46
编者按: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陕西省第十四次妇代会安排部署,发挥“她”力量在“三个年”活动中的独特作用,陕西省妇女联合会联合西部网举办“黄河女儿行——讲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巾帼故事”全媒体采访活动,多维度展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勇前行的“铿锵玫瑰”。
黄河女儿行——讲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巾帼故事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榆林市榆阳区沙盖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西部网讯(记者 郭佳欣 马晴茹)在陕北广阔的毛乌素沙漠中,生长着一种不太起眼、但生命力顽强的野菜,它能把根须奋力扎向更深远的沙土深处汲取水分,在一片荒凉中开出美丽的花。它叫“沙芥”,而陕北人则更习惯叫它“沙盖”。同样在陕北榆林,也有这样一位女性,因为吃苦耐劳、能像沙盖一样克服各种恶劣的环境而被称为“沙盖妹”,她在经历数次挫折后,创办了沙盖妹农业合作社,以沙盖的品格为自己淘到了一桶又一桶金。
9月12日,“黄河女儿行——讲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巾帼故事”全媒体采访活动来到了榆林市榆阳区沙盖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采访团一行一起听“沙盖妹”张红春讲述她的沙漠“淘金”记。
黄河女儿行——讲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巾帼故事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榆林市榆阳区沙盖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我出生在榆阳区古塔镇赵庄村,自打出生起,家里年迈的爷爷奶奶、双双残疾的父母和两年后出生的妹妹,都与我的人生紧密相连。”张红春说,为了支撑起这个家,也为了活下去,她7岁开始做饭,13岁开始种地,14岁时为了让妹妹能继续读书,她选择辍学照顾家人。
“辍学后,我收过破烂、学过裁缝、摆过地摊、当过服务员、卖过建材,曾经一人同时兼4份工作,只为每个月多赚50元。”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医疗费也逐年增加。为了照顾父母,张红春毅然辞掉工作,开始创业。
“因为我打小就给家人做饭,熟悉农村的每一种野菜,平时还喜欢做些柿子酱,腌酸豆角、沙盖这类的小菜。”张红春说,因为很多朋友夸奖她腌的沙盖菜好吃,她便悄悄动了心思。
通过市场考察,张红春发现市场上卖腌制沙盖确实很少见。而榆林北部沙滩区特有的沙盖在沙漠中天然生长,不需施肥浇水,不长虫、不招蚊蝇,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最纯正的绿色食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作为行动派,张红春果断决定做沙盖菜进行售卖。三个月过去,她用20多桶沙盖菜挣了8000余元,也成为了她创业的第一桶金。
榆林市榆阳区沙盖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分拣沙盖菜。
2013年,张红春向亲戚朋友借了10余万元的启动资金,租了30亩地种植沙芥,盖了6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准备大干一场。但当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加冰雹,让30亩的沙盖全部绝收,不仅赔了钱,贷款也面临逾期风险。
“那能怎么办呢?生活总得继续。那两年,我白天开着车去农户家收菜、回厂腌菜,晚上又要出车揽工补贴家用。”张红春回忆,山里很多弯路,一到晚上就更难开。“上山时毫不犹豫,干完活下山时才发现两旁的沟很深,但也只能硬着头皮把车开下来。”
上有老下有小,还背着一笔沉重的借款,为了能多挣钱,张红春开始成千斤地腌制沙盖。但事与愿违,在腌制时,大部分都坏掉了。“为什么会坏?”张红春百思不得其解。那段时间,她像着了魔一样,不弄清楚原因不罢休。通过反复试验,历经屡次失败,张红春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活不会亏待每一位努力的人。2015年,张红春终于苦尽甘来,注册商标“沙盖妹”,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与100多户农民合作收购沙芥。当年沙芥产量达到20吨,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库房里进行发酵的腌沙盖菜。
随着腌制工艺的日渐成熟,企业的“产业+农户+基地+合作社”的生产与营销模式也日趋成熟。通过线上推广、线下销售的模式,销售额也在稳步上升,2022年销售额达482万元。
自己淘到金,也不忘拉扯身边妇女姐妹一块致富。截至目前,张春红已与周边600余户农户达成协议共建沙盖菜人工仿野生种植基地,无偿向118户农户提供优质沙盖种子,统一收购、售卖,带动190余名妇女找到谋生之路。
如今,她的沙盖菜除了在榆林当地销售以外,已经走向西安市场,还远销宁夏、北京等地。“沙盖妹”产品在第22届杨凌农高会上获得“科技后稷奖”。她个人2016年被选为榆阳区人大代表,同年又被评为榆阳区“十佳风采女性”。
张红春用榆林土生土长的沙盖,从家庭作坊式腌制到生产厂房扩充,从一桶一桶的零售到供不应求的百万订单,一步步打造出“沙盖妹”品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