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走进福建
东南网04-03 11:09
山西广播电视台记者陈湘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厦门大学供图
东南网4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邱赵胤)
四月的厦门,春意盎然,芳菲满目。4月2日上午,“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在厦门大学举办专场宣讲活动,8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走上讲台,分享各自在工作中的经验感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责任与担当。
新时代如何当一名好记者?8名记者通过细腻笔触、专业镜头以及独到思考,将一件件牵动人心的故事娓娓道来,为现场听讲的厦大学子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人民日报社记者左潇清晰地记得,在2017年8月1日建军节,他成为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的一名“新兵”。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出更有温度的新闻?这是7年来左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8年,左潇和团队在街头设立快闪店“时光博物馆”,一所“红房子”浓缩了时光,高度还原的物件场景,加上年代感十足的体验,让人穿越改革开放40年时光。这样的创意,吸引了无数的北京观众在寒冬中前来排队体验。
“时光博物馆”、复兴大道100号体验馆、“带着我的梦想上天宫”征集活动……面对不断变化的网络技术和传播格局,左潇和他的团队持续输出“现象级”的新媒体报道。“看着自己策划和采写的报道引发广大网友真诚互动与探讨,我内心很幸福。”左潇说。
山西广播电视台记者陈湘的故事要从她在新闻道路上的“领路人”——山西广播电视台原副总编辑张敬民说起。“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为了采写当年“走西口”晋西北人民与其后人如今的生活状况,年仅26岁的张敬民与同事背起行囊,开始徒步“走西口”。张敬民边走边写,当路程走完时,也完成了约40万字的新闻作品。当被问及为何要徒步采访时,张敬民告诉陈湘:“记者,脚不沾泥土,立不起身。”
张敬民的话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陈湘。受其影响,陈湘记录下盲人学校里一对兄弟的故事,创作出新闻作品《盲校小哥俩》。这篇报道不仅改变了兄弟俩一生的命运,也让陈湘在此后的30年里,始终关心这个特殊群体,并在此期间,完成了小学到高中12个年级、19册书,上百万字有声教辅材料的录制。
以小切口记录大时代,陈湘讲述的故事生动展示了记者的担当。“记者,首先是行者。行,是身临其境,田野调查;行,是感同身受,情同此心。记者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信念。”陈湘表示。
光明日报社记者常河以“坚守,一直在路上”作为宣讲的题目。在他25年的记者生涯中,时刻关注教师这一群体的发展。在常河的笔下,我们得知已经96岁的乡村退休教师叶连平开办“叶连平留守儿童之家”,义务为留守儿童补习功课。在此期间,叶连平不仅没有收1分钱的补课费,还拿出所有积蓄设立减贫基金。如今,已累计向贫困生发放奖金50万元。
“在采访中,叶老师总是很谦虚地称自己是一只萤火虫。但正是这微不起眼的乡村萤火虫,用燃烧自己的方式,照亮了留守儿童的天空。”在常河看来,记者应如同叶连平一样,肩扛使命,做一只在新闻战线上只争朝夕的“萤火虫”。
宣讲结束后,8名记者与厦门大学的同学们进行现场互动交流。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新闻成稿是否要修饰和美化”“互联网时代如何平衡流量和质量”“采写过程中如何处理情感因素,做到报道不失偏颇”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听完几位老师的宣讲,我感受到了他们作为一名好记者的初心,这也是我想成为的记者的模样。”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尤彬茹说。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