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最美最清汉江水 来听汉中的“南水北调”歌

西部网2024-06-24 08:32

西部网讯(记者 李卓然 宋洋)“导漾自嶓冢,东流为汉川”。滚滚汉江水从汉中出发,经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源源不断惠泽京津。

空中俯瞰天汉湿地公园的秀美风光。

空中俯瞰天汉湿地公园的秀美风光。

6月23日,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了汉江发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汉中市,探访当地如何做好水源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生态护水 荒滩变成公园

两岸皆新绿,倒影入清漪。

伴着清晨的阳光,漫步在郁郁葱葱的天汉湿地公园,眼前是碧波荡漾、草木葳蕤,耳畔是蛙声阵阵、鸟雀欢鸣,市民和游客畅游其中,吹风赏花,享受夏日清晨的惬意。

汉水女神像立于荷塘之中。

天汉湿地公园的天汉楼。

今年82岁的宋有钧是土生土长的汉中人,每天一大早,他便和老伴来到公园里,与朋友们一起健身散步、谈天说地。

“以前汉江两岸就是荒滩,没啥人来。你看现在这里水清景美,别提有多幸福了。”说起天汉湿地公园的变化,宋有钧感慨道。

天汉湿地公园内盛开的荷花。

在天汉湿地公园内打卡拍照的市民。

改变从2000年开始。汉中市政府统筹城市发展和汉江生态保护,提出了“一江两岸”构想。经过十多年的工程实践,将曾经的滩涂荒滩,打造成为一处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河流型湿地公园。

“天汉湿地公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建设理念,因势利导、顺应自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汉江河道原生态岸线,依托江滩天然形态实施岛屿修复。”汉中市“一江两岸”办综合科副科长雷菁介绍道,在建设过程中,天汉湿地公园利用砂石弃料堆砌岛屿、洼地做雨水花园、滩地做生态溪流、涉水架木制栈道、古渡做民俗文化,因势造景,再现风华;在生态修复上,利用海绵城市的透水建设理念,保护原生态群落,减少人工痕迹,大量培育种植本土植物,恢复水生态多样性。

采访团正在采访。

采访团正在采访。

采访团正在采访。

生态好不好,动物能知晓。“目前,天汉湿地公园有大小生态岛屿219座,为水源涵养和动植物栖息提供了良好环境,近年来观测到鱼类30余种,鸟类超过90种,各类植物314种。”雷菁说。

据了解,天汉湿地公园的建设为汉江的生态保护利用和环境综合整治树立了示范和样板,近十年来,汉江汉中段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出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保证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位于汉中市宁强县境内的汉江源。

一泓清水顺流而下。

源头护水 全民参与保护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好”水来。

保护从源头开始。在汉中市宁强县汉水源村,俊秀的山岭间,一泓清泉顺势而下,奔流向东,这里就是著名的汉江源头,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源头。

源澄而流清,源浑而流浊。近年来,宁强县采取柔性治水方式,累计投入6亿元,先后实施汉江源头生态保护项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玉带河生态护岸治理、汉江干流综合治理等项目,累计完成了37公里河道治理,建成了27公里的堤防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86平方公里,绿化河岸4.2万平方米,栽植水生植物700余亩,形成人工湿地20余亩。

山涧两边植被茂盛,清水穿流而过。

“通过这些措施,现在的河道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也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汉江源头的水涵养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汉中市宁强县水利局局长高正宝说。

汉江之美,美在生态,更在人与自然和谐共享、共生。在汉水源村,村里的护水老人张邦贵已经去世多年,可他的事迹仍在村里流传。多年前,他就义务在这里捡拾垃圾。如今,斯人已去,但老人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

沿河道捡拾垃圾的志愿者。

沿河道捡拾垃圾的志愿者。

在通往汉江源头的路上,随处可见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他们一手提袋子,一手握夹子,沿着河岸捡拾垃圾。 在汉中,守护河湖水源已成为群众的共识。

“过去我们沿河清理垃圾需要花费5个小时左右,现在不到3个小时就能结束,明显能感觉到垃圾越来越少,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志愿者宋桂云说,保护好汉江水是每个汉中人的义务,眼下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为护好汉江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采访团记者正在采访。

输出的是绿色,留下的也是绿色。据悉,以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为契机,汉中将积极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进一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不断增厚“绿色家底”,推动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协同并进。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09/28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