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创新引领 动能澎湃——陕西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陕西日报2024-07-26 07:10

秦创原总窗口一角(资料照片)。 记者 袁景智摄

三秦大地,创新潮涌——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攻克高功率薄片激光关键技术,实现百瓦级激光输出;

隆基绿能研制的晶硅—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达34.6%,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高校院所的2.5万项科研成果,走出“深闺”走向市场;

……

科技创新迸发出强大的力量,让陕西高质量发展能级跃升、影响扩大、信心倍增。

2021年以来,陕西技术合同成交额、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速超过3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

2023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71.72%,跻身全国前列。

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陕西加快迈向科技强省。

改革破题,让“新引擎”动能澎湃

7月11日,果蔬激光打标机、全天候阔叶作物三维扫描仪、高纯度氘代分子合成平台等5个项目轮番登场。在投资机构代表的“注视”下,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5支创业团队进行了路演展示。

在秦创原总窗口,像这样聚焦“三项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题路演,仅今年就举办了20多场。陕西通过“每周发布”“月度专场”等形式,构建起“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累计推介6507个项目,成功融资超过48亿元。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器”。

陕西以秦创原这个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平台为牵引,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拓面扩量提质增效。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解决“不敢转”的问题;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解决“不愿转”的问题;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缺钱转”的问题。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程宁博评价:“‘三项改革’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痛点堵点,真正从操作层面破除了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

“得益于‘三项改革’,我们的研发效率整体提升了30%,公司已建成10余条生产线。”西安理工大学教授米天健介绍,在“三项改革”先使用后付费等政策引导下,他们团队的成果已经顺利转化,相关产品将有力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航天引擎、飞控液压等先进流体动力零部件的研发和升级。

制度创新解开束缚科技创新“细绳子”的同时,陕西探索推广“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等举措,通过“以验代评”、设立“三项改革”重点专项等方式,让藏在“深闺”中的科研成果“胸有成竹”地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和生产一线。

截至6月底,陕西试点单位增加至156家,9.3万项成果实施单列管理,2.5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572家,576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

改革越向纵深,创新动能越是澎湃。打通机制堵点,破解转化难题,新质生产力的“养分”愈加充足。

一批转化的科技成果不断赋能产业,促进陕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现代煤化工、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持续巩固提升,光子、氢能、增材制造等新兴、未来产业形成先发优势。

科技攀高,让创新链和产业链“共舞”

作为首个陕西实验室,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成立以来硕果累累——

牵头研制新型组合动力“飞天一号”成功飞行,百吨级低成本高推质比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红龙一号”完成系统试车,真空钎焊技术在巡航飞行器动力核心部件制造中发挥核心作用……

“我们将继续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7月18日,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执行主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何国强接受采访时表示。

围绕西安“两个中心”建设,着力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陕西通过布局陕西实验室、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等措施,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企业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产业发展的主体。

陕西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支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攻关,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以来,在陕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的研发平台数量超过1000个,省级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承担项目资金占比超过70%。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两链”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加速器。

成立不到1年,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打造的天创航空导航控制科技有限公司已实现多个产品“从0到1再到10”的突破。

“天创航空既是一个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又是一个前沿技术成果孵化器。在这个平台,我们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充足的创新资源,大家干劲儿都很足!”天创航空“首席科学家”李彬表示。

天创航空是陕西面向未来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深化“两链”融合发展、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的一项探索。

深化“两链”融合,支撑高质量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陕西建设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部署了一批有组织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创新成果精准嵌入产业链,加速推动产品创新、产业升级。去年以来,依托省级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陕西攻克关键技术36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54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

今年,陕西将打造20个左右省级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同时,围绕全省重点产业链和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陕西将加快建设一批高能级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以“概念验证+中试基地”双支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厚植沃土,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

今年初,杨凌美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秦创原总窗口设立陕西美畅新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瞄准行业前沿和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展“从0到1”的科技攻关。

“陕西厚植创新的沃土,地市、高校、院所和企业都可以通过秦创原这个平台寻找创新资源,挖掘创新潜能。”杨凌美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英表示。

秦创原建设以来,陕西各级各部门上下联动,各类创新主体、服务机构通力合作,共同打造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系统,形成了从“小气候”到“大生态”的创新环境。

3年来,全省各部门围绕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平台建设、技术攻关、产业发展、人才引用、科技金融、服务保障等方面出台160余项配套政策举措,形成了上下贯通、多维联动、层层递进、全社会协同的政策体系。

3年来,省财政支持秦创原建设专项经费超过30亿元,全省财政科技投入由2020年的56.4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34.18亿元,增幅达到137.69%;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由2020年的632.33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769.55亿元,2年增长了21.7%。

3年来,陕西构建人才梯次培养机制,累计支持各类项目2346个、经费超过1.45亿元;探索推广“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机制,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74人;组建4700余支秦创原“三支队伍”,推动更多科研人员将论文写在三秦大地上。

在不断增强总窗口创新驱动力的同时,陕西推动总窗口与各地市资源共享、创新协作和产业协同。“总部+基地”“研发+制造”“西安研发、地市转化”等模式有效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在秦创原的带动下,陕西开放合作的空间不断扩大。3年来,陕西成立了总窗口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联盟,建成13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60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93家引智基地,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乌兹别克斯坦揭牌。

奋进新征程,扬帆再起航。

陕西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走好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之路,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记者 张梅)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11/08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