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博会上非遗“火”起来

三秦都市报2024-09-23 08:03

9月21日,在省际合作展区,江苏展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吸引了市民驻足。“先把刷子蘸满颜料,在刻好图案或文字的板子上均匀涂开,再在涂好的板子上平铺上一张宣纸,然后用棕树叶做成的大刷子轻轻一刷,一幅漂亮的雕版印刷图便做好了。”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有限公司的陈青一边演示一边介绍,雕版印刷用的木板要用没有结过果子的梨木,使用前必须在清水中浸泡2至3年,将其中的糖分浸泡掉,才能避免虫蛀。“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么丰富,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市民陈江感叹说。

“这双喜绣得太漂亮了,这么精致!”赵茜和同伴看到苏绣和盘金绣时发出了同样的感叹。一对荷包,一对抱枕,荷包上的鸳鸯活灵活现,抱枕上的花朵绽放芬芳,一根根金银线在绣娘巧夺天工的技艺下汇聚成栩栩如生的图案,金银线与雅致细腻的中国红交错呼应,愈发精致。

不远处,响起了悠扬的笛声。循声望去,原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山在用自己制作的丹顶鹤陶笛进行演奏,曲声悠扬悦耳动听。“笛子,是古老的中国乐器,也是中国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陶笛更以音色优美、入门容易、简单易学等特点深得人们的喜爱。”

“这亭湖木雕印象丝路多应景。”只见一件名为“丝绸之路”的木雕作品,依形造势,选取金丝楠木,将其打造成了丝绸之路的风景,呈现出一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上面雕刻有一人及驼队行走在大漠上,胡杨树屹立在两旁,丝路驼铃的画卷跃入眼帘。作为非遗项目“钱氏木雕”的第五代传承人,钱万春与木雕结缘已有三十余年了。“印象丝路使用的楠木已经有2000多年了,底座使用了花梨木,雕完这个作品用了8天时间。”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悠久的文明进程中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写在典籍文脉的字符间,编织在织锦丝绸的经纬里,传唱在戏曲歌谣的旋律中……参会市民徜徉在一项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品味着其承载的中华文脉。

在汉中展厅,一位羌族聋哑绣娘向大家展示陕西省级非遗宁强羌绣工艺。一只凤凰振翅欲飞,配色鲜亮,纹样精美。工作人员余美娇介绍,这位绣娘叫郑娥,在学习羌绣之前,郑娥只能依靠丈夫度日,接触羌绣后,凭借精湛的技术,每月可以拿到上千元补贴。

制胎、掐丝、焊丝、点蓝、烧蓝、打磨……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因其在中国明朝景泰年间盛行,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景泰蓝是我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工作人员向来往的客商介绍着精美的景泰蓝产品。看着手镯、首饰盒、胸针、钥匙链、冰箱贴等精美的景泰蓝工艺品,参会的客商和市民纷纷驻足购买。

“文化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丝博会展会现场,让我们参观的市民能欣赏到这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能和传承人交流,这种体验太棒了,丝博会不仅是客商经贸洽谈的平台,也是文化交流的舞台。”看过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市民陈江感慨道。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11/22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