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化中国行】杨家岭革命旧址: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延安精神
陕西日报2024-10-07 07:45
10月4日,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大礼堂上方的红旗迎风招展、鲜艳夺目。
国庆假期,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来到延安,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追随革命先辈的足迹,探寻红色印记,感受革命圣地的魅力。
“大家好,欢迎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眼前的中央大礼堂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伴随着杨家岭革命旧址讲解员钱文艳的讲解,游客仿佛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记者走进中央党务委员会旧址的窑洞看到,开裂的办公桌、简单的靠背椅、老旧的笔筒和油灯……这一切仿佛把人们带回到历史现场,亲身感受延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
中共七大会址、毛泽东旧居、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在钱文艳的介绍下,这些凝结着延安精神的红色印记被更多人了解,也被更深刻地铭记。
杨家岭的一草一木、每一处建筑以及出现在这里的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值得聆听的故事。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工作了18年,杨家岭的故事讲过多少次,钱文艳已记不清了。
“党的七大共有多少位代表参会?”“杨家岭共修缮了多少孔窑洞?”“毛主席在这里写出了多少篇著作?”对于这些问题,钱文艳对答如流。
“做好这份工作,需要情怀,需要坚守,更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研究。”钱文艳说,到了参观高峰期,针对党员干部、大中小学生、普通游客等不同群体,讲解员会根据游客需求进行讲解,通过讲、唱、跳的形式,为游客呈现一个生动立体的杨家岭。
每次面对游客,钱文艳始终热情饱满。
钱文艳觉得,做讲解工作只背讲解词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用生动的语言为参观者“答疑解惑”。
常有游客问钱文艳,老一辈革命家住在窑洞里,怎么取暖、照明?喝的水又从哪里来?每当这时,钱文艳会结合陕北地区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耐心地为游客解答:“土炕是可以用柴火烧热的,喝水要到山下去挑。”
钱文艳并不觉得这些提问没有意义。“为游客讲清楚老一辈革命家的生活细节,他们就能明白当时环境的艰苦,也更能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开拓精神、奋斗精神、献身精神。”钱文艳说。
“‘十一’假期,杨家岭革命旧址游客接待量日均2万人次。我们坚持领导带班,增加志愿服务岗和安保力量,配备充足讲解服务,制定各类应急预案,让游客有一个良好的游览体验。”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侯振龙介绍。
为了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如今,杨家岭革命旧址与陕西科技大学联手,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在旧址保护开发中的运用。
“这项技术可以将影像、声音、文字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呈现及存储,从而更加方便地对文物进行展示、研究和保护。”侯振龙说,技术“落地”以后,宝贵的红色资源得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看着旧址里的一张张老照片和一件件文物,仿佛穿越回革命先辈工作、生活的现场,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浮现在我的眼前。瞻仰杨家岭革命旧址后,我和家人还要去宝塔山、南泥湾看一看。”来自重庆的游客冯宗华说,国庆假期选择来延安旅游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在这里体会到伟大的延安精神是生动的、鲜活的。
“对于旧址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来说,保护工作没有‘差不多’,必须细化到方方面面,做到万无一失。”侯振龙说。
为了筑牢安全防线,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积极开展文物安全宣讲活动、消防演练,持续推进革命旧址消防系统工程建设,为文物安全提供硬件保障。目前,杨家岭革命旧址实现森林防火监控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全覆盖。同时,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对多孔窑洞的顶部进行了防水、加固处理,全力消除安全隐患。
延安红色旅游持续火热。445处革命旧址以及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延安精神,成为弘扬红色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最生动的“教材”。记者 周恒宇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