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载千秋·同根同祖|来一场穿越5000年的寻根之旅

西部网2025-04-07 16:10

“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渭南县白水县仓颉庙。

古柏常青,传递千年文明絮语;新绿为墨,记录当下传承故事。这几天,来自海内外的50余家媒体记者、网络名人及留学生代表聚焦三秦大地:由陕西省委网信办主办,西部网承办的“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活动精彩展开。

4天,10多个采访点位,采访团成员以“触摸历史、丈量文化、回望根脉”为线,行走于西安、渭南、延安、商洛四地,用镜头和笔触开启了一场与陕西的深度“交流”,叩问“中华文明从哪里来”,回应“新时代文脉如何传承”。

祭祖之旅:心祭轩辕 魂系山河

乙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寻根,始于对民族共同记忆的追索。4月4日上午,乙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延安市黄陵县桥山轩辕殿前举行。海内外媒体人手持黄菊,与参祭者齐唱《黄帝颂》。这场跨越地域与代际的仪式,让抽象的“民族认同”化作具象的情感共鸣。

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的合唱声穿透云霄,来自中国台湾的青年刘乐妍内心非常激动:“过去我只在课本里读到的‘炎黄子孙’,此刻突然有了实感,自己是中华民族一份子的感觉如此强烈。希望大家一定要跳出那个‘井’,来看看大陆,这里真的很棒!”

“无论是在澳门还是在陕西,都在以不同形式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将祭祀文化更好地传承到青年一代当中去。”澳门澳广视记者高巧燕称,“我相信,无论身在何处的中华儿女,大家都是怀着崇敬之情,共同缅怀我们的先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寻根祭祖活动,是一场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亦是一场历史文明的对话,通过规范的“形祭”来加重“心祭”。

“祭祀轩辕黄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文脉赓续,是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陕西省黄帝陵文化园区党工委副书记冯浩斌说。

黄帝手植柏

生态之旅:古柏为证 绿脉永续

作为跨越时间长河的生命印记,古树以苍劲的年轮镌刻着岁月的故事,以繁茂的枝叶见证着文明的兴替。它们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用蓬勃的生命力延续着生生不息的文明薪火。

在黄陵县桥山,树龄5000余年的黄帝手植柏巍然矗立。采访团成员仰望着这棵被称为“中华文明活化石”的古树,感叹其历经沧桑而依旧挺拔的生命力。

在距黄陵县城20余公里,另一棵“明星古树”老君柏也正焕发新生。采访团成员共同见证了老君柏“搬迁”后的新生与活力——不仅成功适应了新环境,还与一同搬迁的杨树、槐树等“老伙伴”共同构建了新的生态群落,续写着生命的传奇。

“每一道裂痕都是大地的记忆,每一片新芽都是活着的希望。”在商洛市洛南柏庵村页山河畔,年逾七旬的守树人孟大爷讲述的祖辈口耳相传护树故事,让采访团成员深受触动。

古树名木是“有生命的绿色文物”,它们记录了生态变迁,见证了人文发展。山西新闻网记者李清伟在近距离了解黄陵县对黄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等古树名木的保护故事后,感慨道:“陕西的古树保护理念,更加注重本体与环境的关系,做到以‘树’为本。5000年树龄的老君柏,能够实现整体移植,至今茁壮繁茂,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洛南页山古柏

新华社记者在报道中写道,作为“有生命的文物”,古树如同“活化石”,早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们守护着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铭刻着民族发展的时代印记。

“那些在年轮里叠加的养护日志,那些在四季轮回中更替的守树人,终将化作新的年轮,让五千岁的古柏继续向着未来生长。”环球网记者李林芝感叹道,现代科技与古法养护的结合,恰似古今对话的密码。这些古柏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精神图腾。

《长恨歌》实景演出

文化之旅:古今交响 文脉新声

古树用年轮记载岁月,文化以艺术复活历史。在秦岭深处的古柏庇荫下,我们读懂“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转身步入华清宫的盛唐遗韵,《长恨歌》的霓裳羽衣又在骊山月色中翩跹起舞。

“Vivid(生动的)、immersive(沉浸式的)、impressive(令人印象深刻的)。”看完长恨歌后,美国留学生、西北工业大学大二学生杨华用三个单词这样形容。杨华说,演出最震撼的地方不光是在它的故事本身,还在于精彩绝伦的表现形式。

秦俑情演出

文化之旅的纵深,还在于发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密码。在兵马俑博物馆东侧,形似青铜铠甲的秦皇大剧院巍然矗立。步入剧场,宏大的演出场馆,一组“一比一”复原的仿古编钟,瞬间将人引入秦风古韵的意境。

“我们不是简单复刻历史,而是用世界语言解码中华文明基因。”秦俑情演艺总经理陈海琦介绍说,剧目通过与兵马俑之间的“动”“静”结合,让参观完兵马俑的游客能够对秦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与“兵马俑”有近距离的互动。

商洛洛南县

四天行程中,采访团既是观察者,也是传播者。多元视角的碰撞,更催生出对文明传承的深度思考。这些讨论最终凝结成共识:文明的延续,既需要守护历史的“根”,更需要培育创新的“芽”。

“此次行程收获满满,感动满满,让我更加热爱陕西。爱每一株千年古柏、爱水利奇迹洛惠渠、爱艺术盛宴《秦俑情》《长恨歌》,爱三秦大地的文明历史,更爱热情好客的陕西人!”临别之际,南海网记者路静说,此次寻根活动是一粒火种,来自五湖四海的媒体同仁将以燎原之势持续宣传陕西,讲好每个人眼中、心中的陕西故事。

起点新闻·西部网记者 马晴茹 王靖升

审核 贾存真 李卓然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5/04/07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