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整治基层形式主义要用好考核指挥棒

西部网2025-04-23 18:55

近期陕西省全面启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动全省党员干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既是党风问题的集中表现,也是其他许多问题和弊端的源头。“四风”中的形式主义,在基层表现尤为突出。以基层考核为例,考核原本是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但部分地方频繁的检查考核、“一味要求填表格报材料”“简单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一刀切”“一锅煮”等现象,使得本应起到督促引导作用的考核,却成为加重基层负担、助长形式主义歪风的源头。因此,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整治基层形式主义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实践。

一、适当压缩精简考核指标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对目前基层工作最真实的写照。基层任务繁重有多方面原因,但繁重的考核任务和压力是原因之一,因此,应通过适当精简压缩考核内容来减轻基层负担。突出鲜明考核导向。遵循“考少、考精、考重点”的原则,建立“共性+特色+重点”的考核指标设置模式,精简考核指标,压缩一般性工作的考核和权重,引导基层工作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任务贯彻落实。因地制宜设置差异化考核内容。紧紧围绕上级决策部署和推动本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充分考虑本地区基础建设、经济结构、地域特点和各部门工作性质、职能业务,充分听取下级的意见建议,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精准设定“共性+个性”的差异化量化指标体系和考核权重,做到因类施考,各有侧重,打破“一刀切”和“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片面评价。实行考核指标“动态管理”。严格实行考核指标申报、审核、准入制度,根据对各项指标监测评估情况,对引领性、关键性、导向性不强,“低定高超”、不能按时间节点提交考核数据等不够科学合理或没有必要继续考核的指标进行适当调整或删除。

二、不断改进考核方式

当前基层考核过于注重“材料印证”,导致基层存在“过度留痕”现象。不断改进考核方式,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是解决“过度留痕”问题的关键。“督考合一”严控考核频次。明确和整合考核评价的各类主体,将“考人”和“考事”有效结合和相互贯通,严格控制监督检查的总量和频次。优化合并同类督考事项,避免多头、重复、扎堆调度,对重点工作实行“多考合一”,降低台账“厚度”。注重过程抓好实效。抓好日常管理,深入基层一线“点对点”核验工作实效和干部表现。在工作中淡化痕迹检查、过程检查,形成以实绩论英雄的工作导向。实行考核预警督办约谈制度,对主要考核指标完成滞后的相关部门及时预警提醒。探索多样化考核手段。探索实行群众评议、第三方评估、上下级双向评分等多元考核方式,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让考核更加全面、客观。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不同层级、不同部门考核信息管理与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多让数据跑路,少让基层跑腿。

三、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在基层工作实践中,忽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动辄“一票否决”和问责的现象仍然存在,不仅影响了问责的严肃性,也挫伤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考核结果的综合运用、实现精准问责是改变问责泛化的有效办法。注重考核结果的综合评价。对各类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做到对干部的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地评定,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干部。强化考核激励作用。坚持把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最大限度激励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投身高质量发展。对那些先行先试、创造性开展工作、主动担当出现失误的,应予以免责,保护好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做好结果反馈和分析建立涵盖“交办、承办、督办、反馈、考核”全链条全过程的督考融合机制,实时了解各单位承办事项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工作薄弱环节。加强对考核结果的分析研判,瞄准基层干部存在的能力弱项、知识空白、政绩观偏差等问题,及时开展针对性的“再教育”。

作者:乔欣,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副所长;何文兰,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审核 康乐群 李卓然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5/04/24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