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创新“变量”提高发展“增量”
陕西日报2025-07-25 08:18
在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在做实验(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在企业创新实验室,一种新型金属催化剂的成功研发,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在现代农业试验田的阡陌之间,200多个辣椒株系孕育新品种;在“飞地孵化器”里,一项项科研成果打破地域限制,完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效转化……
近年来,宝鸡聚焦“科技创新”这一核心引擎,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从“制造”迈向“智造”,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
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
一道油泼辣子,是陕西人餐桌上的执念。无论是传统美食岐山臊子面,还是新晋网红美食油泼辣子火锅,都离不开优质辣椒。通过科技赋能,宝鸡培育出色香味俱全的辣椒新品种。
7月21日,在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辣椒油料研究所,200多个辣椒株系正在试验田里接受“选拔”。所长辛鑫和团队为每一个株系都建立了“成长档案”。他们培育出的“宝椒29号”株型集中、早花早熟,不仅适配机械化种收,在风味上也独具一格。
“别看是小辣椒,背后可有大文章。”辛鑫说,研究团队引入前沿技术,从播种到收获实现全链条提效。在新疆示范田里,该品种亩产干椒突破600公斤。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科技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一个个优质辣椒品种,不仅成就一碗油泼辣子,也展现出宝鸡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底色”。
钯炭催化剂是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关键材料,曾长期依赖进口。在宝鸡高新区,陕西瑞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打破技术垄断,实现国产替代。
“3%的钯炭催化剂就能达到原先5%的效果,仅贵金属成本就可节省近四成。”陕西瑞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杜冰边展示产品边细算账。一克钯价值数百元,精细控量、再生利用背后,是完整的降本增效逻辑。
从“种芯”到“工芯”,一个是农业科研单位,一个是高新技术企业,他们以不同方式回应着宝鸡的核心命题——技术攻关。这不只关乎科研硬实力,更关乎产业话语权。
在宝鸡,一批科技成果正加速落地转化:从钛合金深加工到智能测控装备,从高端石英器件到光伏支架系统,一道道难题正在被攻克,一个个有潜力的新兴领域正从“赛道雏形”成为“发展通途”。
创新平台构建产业生态
“这款高精度液位传感器打破了进口依赖,在西安‘飞地孵化器’里完成设计验证。”在宝鸡市渭滨区,陕西赛尔斯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乐绪刚指着图纸说。
这项技术背后,是一次“飞地”的合作。去年,该企业依托宝鸡市在西安高新区设立的“飞地孵化平台”,与西安工业大学一位教授的团队共建联合实验室,产品仅用数月便完成研发,一经推出,订单额迅速破百万元。
所谓“飞地孵化器”,是宝鸡近年来在推进“创新破圈”中的新招。依托秦创原科创资源,将科技研发留在“科研高地”,成果转化带回“产业腹地”,实现“两地孵化、一区投产”。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缩短了周期。目前,宝鸡市已有5个区县在西安设立“飞地孵化点”,联系对接高校成果56项,成功落地转化32项。
本地平台也在快速扩容。秦创原(宝鸡)产业创新研究院成立运行,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钛产业产教联合体,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双师型”教研平台,岐山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新型姿态传感器中试基地等一批平台获批建设……一个个“中试+量产”的落地场景,正把实验数据变为车间效率、把知识转化为产值。
从“借力西安”到“内生孵化”,宝鸡不只打造物理空间,更推进创新机制持续进化。在这张以企业为主体、以平台为载体、以机制为保障的创新网络中,越来越多的“变量”正提高发展“增量”。
人才工程铸就发展底盘
“暑期,我们不少学生正利用假期,在企业一线参加实训,进一步增强实操能力。”宝鸡技师学院教师曹永智说,他是一名“双师型”教师,需要既懂理论又精通工艺,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近年来,宝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系统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体系,畅通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宝鸡宝宝面皮”创始人王毅,曾在宝鸡市人社局主办的“直播电商培训班”中接受辅导。他的企业从8平方米的小店成长为拥有200余家连锁门店的品牌食品企业。
宝鸡聚焦重点产业人才缺口,推行“揭榜挂帅”“专班定向”等柔性引才机制,探索“校招企用、校企共用”“政招企用”“企招政助”“项目引才”“‘组团式’招才”等创新人才引育用留模式,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446人,建立博士后工作站8个,实现“人随产业走、产靠人才强”的良性循环。
当前,宝鸡正用一套“技术攻坚+平台孵化+人才支撑”的系统解法,把创新“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在高质量发展中拔节生长。(记者 刘坤 李静茹)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