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细节 发出中国声音——听《南京照相馆》编剧之一张珂讲述影片背后的故事
陕西日报2025-08-15 08:00
今年暑期档,《南京照相馆》仅用了20天,票房就突破23亿元,刷新中国影史暑期档历史片票房纪录,成为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现实题材佳作。
影片以一家照相馆为切入点,展现了南京大屠杀背景下普通中国人的抗争与坚守。
编剧之一的张珂是陕西科技大学教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编剧代表作有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志愿军》《南京照相馆》。
8月11日晚,记者对张珂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述影片背后的故事。
记者:作为《南京照相馆》核心主创之一,对于票房成绩您有什么感想?
张珂:最初的信心来自我们的表达能和观众产生心灵共振。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期待通过这部作品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电影上映后,观众的热情反馈、媒体和影迷的真诚评价,让我深受感动。对于创作者而言,最大的幸运并非票房的高低,而是我们的表达与观众的期盼能够形成一种珍贵的“双向奔赴”。看到这种共鸣,我深感一切付出都值得。
衷心希望观众不仅在影院能有所触动,还能在未来的生活中铭记历史,珍视当下的和平生活。
记者:如此扎实的剧本,来自怎样的创作团队?
张珂:我和申奥导演是首次合作,编剧许渌洋老师与他有过合作经验。我们年龄相仿,工作氛围很好。
我们前期做了大量资料储备,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中、英、日文书籍,以及数以万计的历史图片等都集中到资料库里。资料库是共享的,每人负责不同部分,读到有价值的内容就分享在微信群里。所有资料都存入硬盘,主演们进组时人手一份。
我们还研究了当时南京的老地图、市民生活资料、繁华街道、热门饭馆、流行歌曲和电影等,把普通人的生活史融入故事中,让影片更有真实感。
记者:电影以“八纮一宇塔”推动情节,也让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具象化。这一细节是怎样创作的?
张珂:受父亲影响,我从小就对历史、军事比较感兴趣,写作剧本前就知道此塔。在确定剧本中宋班长、池田这两个人物形象后,“八纮一宇塔”的史料自然地在我脑海中浮现了出来。这既是情节需要,也有象征意义:侵略者想偷走我们一砖一木,最终被我们用这一砖一木反击。现实中,“八纮一宇塔”在日本宫崎县,还镶嵌着来自中国各地的石头。
记者:电影核心意象是“照相馆”。为什么会聚焦这样一个小空间?
张珂:我们决定拍摄影片时,接触了大量史料。最让人心绪难平的是日军拍下的暴行照片,很多照片上盖着“不许可”的印章。这说明日本军方试图掩盖罪行。
照片是直接、真实的历史载体,也承载了和平生活的记忆。日军既想用照片炫耀武力,又想粉饰暴行,没想到最后照片成了为其定罪的关键物证。照相馆作为故事的枢纽,象征意义在于它是记录与揭露的双重战场。
记者:不少观众反映伊藤这一角色让人印象颇深。你们对他的设计初衷是什么?
张珂:伊藤不是单一个体,而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化身。最终真正战胜伊藤所代表的邪恶力量的,是千千万万不屈的普通中国人民。正是他们用生命守护并传递出的照片,成为战后审判战犯的关键证据。人民的力量与历史的审判,是贯穿全片的主题。
记者:作为文艺工作者,您在陕西生活和创作的感受是什么?
张珂:我2009年扎根西安,至今已有16年。选择西安,一方面缘于父亲曾在陕西师范大学求学的渊源,使我对这座城市怀有天然的亲近感。另一方面,我被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
在西安,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文化界友人,大家互相扶持,共同成长。延安是革命圣地,延安精神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塑造了我的创作观——艺术源于人民,最终也要回馈人民。
陕西文艺的精神特质对于驾驭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前辈扎根大地、反映时代的创作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影响着我。
陕西无愧为文化大省,创作土壤无比丰沃。想在这片沃土上绽放出独特而绚烂的艺术之花,年轻的创作者们必须将根须扎得更深、更牢,方能真正地向阳而生,枝繁叶茂。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