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陕西: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陕西日报2025-09-17 08:04
9月16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在西安开幕。展览汇聚多国及全球顶尖机构的近百项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成果,系统呈现了数字化技术在古籍活化、文物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图为观众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展示的数字化碑石。 记者 杜玮摄
9月12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陈列于柜中的镇院之宝何尊,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大家在青铜瑰宝间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讲解员介绍,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通过三维扫描技术,精准还原青铜器的纹饰细节与铭文脉络,甚至通过数字分析追溯古代铸造工艺,为考古研究打开新视角。
从秦兵马俑的毫米级精度数字化采集到西安城墙的“数字新生”,从“长安十二时辰”的沉浸体验到中亚联合考古的协同行动……近年来,陕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数字技术赋能绘就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保护与传承并重、国内与国际联动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图景。
为文物筑起“数字防火墙”
保护是传承的前提。陕西正通过运用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保护从“被动抢救”走向“主动预防”。
“我们对13.74公里城墙整体、34栋重点建筑、18个城墙门洞及登城马道进行三维建模,打造了厘米级、高精度的西安城墙全域数据模型,将各种独立信息统一共享到数字方舱。”西安城墙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走进西安城墙管委会信息中心,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平台实现了文物保护、文旅运营、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升级。
陕西将数字化保护作为文化遗产存续的核心,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建设与平台搭建,为文物筑起“数字防火墙”。
在技术应用层面,陕西广泛引入高光谱成像、AI图像识别等前沿科技,实现文物保护从“肉眼观察”到“精准监测”的跨越。在标准与平台建设层面,陕西率先出台《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工作规程》省级标准,上线“陕西省文物藏品管理系统”,建成陕西文物数据中心及地市分中心,推动全省文物资源的集中存储与共享。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核心文物开展毫米级精度数字化采集,每一件兵马俑的纹理、残片信息都被收录进“数字档案”,为后续修复与研究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的‘活化石’,科技则是解码历史的‘钥匙’。”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负责人介绍,博物院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攻克了考古发掘、保护修复中的多个难题。
“数智赋能”提升动态传播效能
在数字时代,“云刷馆”“云看展”成为公众接触文化遗产的新方式。
9月14日,观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体验全新推出的《壁画那边是唐朝》VR大空间沉浸式数字体验项目。在数百平方米的体验场地,游客戴上VR设备后,可以看到凝固在石灰墙上的线条化作鲜活的生命,解锁壁画背后的故事。
5月,历时多年筹备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终于揭开神秘面纱,AR技术、裸眼3D展示、触摸互动装置随处可见,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与千年文化对话。
文化遗产在数字空间日益“活”了起来。陕西在做好数字化保护的基础上,以“数智赋能”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传播,推出一系列现象级项目,让“活”起来的文化遗产催生出新的消费场景。西安“汉服体验之都”IP逐渐形成,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达3.06亿人次,文化旅游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
文创开发与数字传播则让文化遗产“潮”起来。陕西成立“互联网+中华文明”文博创意产业联盟,举办文物数字文创大赛,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解读文物。“绒馍馍”“咸阳茯茶”等非遗文创产品借助数字化营销走进大众视野,实现从“小工坊”到“大产业”的跨越。
提供国际化的“陕西舞台”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陕西以开放的姿态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国际合作,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丝路故事、陕西故事。
作为文化遗产大省,陕西主动承接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为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合作提供“陕西舞台”。陕西深度参与多国多项联合考古与大遗址保护、国际文物修复项目等工作,在共享技术经验的同时,让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走向世界。
开放协同,不仅体现在“走出去”,还体现在“引进来”。陕西深入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与各国专家共同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新路径。省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为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撑,为国际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形成“技术共享、人才互通、经验互鉴”的良好格局。
以数字化技术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与任务。前不久,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强调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融入文化建设各领域。新征程上,陕西将继续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让更多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活力,为推动中华文明赓续发展、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记者 王帅)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