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陕西新篇“十四五答卷”丨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陕西日报2025-10-27 08:11

推进医共体建设、加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健全公共卫生体系……陕西进一步深化医改——

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李婶,您上周测的空腹血糖还是偏高,不是药不管用,是饮食搭配没跟上。今天我再跟您说一下食谱,咱们按这个来,下周复查再调药。”10月16日8时,在石泉县饶峰镇中心卫生院内科诊室,医生谭杰一边为糖尿病患者问诊,一边拿着纸笔耐心标注饮食注意事项。

今年3月,石泉县医共体总院下派3名医生来到饶峰镇中心卫生院,开启为期12个月的精准帮扶。谭杰便是其中一员。

在饶峰镇,老年慢性病患者较多,但基层医生对高血压合并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复杂病例的处置经验不足。这成了谭杰驻点后的首要攻坚方向。

谭杰把每天的业务查房变成带教课堂,带领基层医生逐一查看内科病房患者。从病历本上的用药记录,到患者的血压监测数据,再到床旁的体征检查,谭杰手把手向基层医生传授诊疗思路。

曾经,农村群众遇上复杂病症,得奔波几十公里去县城医院,耗时费力。如今,这一困境在石泉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谭杰驻点半年后,饶峰镇卫生院内科慢性病规范管理率提升了,基层镇级医生不仅能独立处理常见慢性病,还能对复杂病例作出初步判断。

作为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石泉县构建起“总院为龙头、分院为枢纽、村级为网底”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今年以来,已选派35名医务人员常态化下沉,通过建立“师带徒”结对机制、开展新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多项特色服务。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将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推进人员、服务、技术、管理下沉,建设医学影像、心电诊断、中心药房等资源共享中心,力争今年底前9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紧密型”标准。

优质医疗资源汇集到基层医疗机构,最终惠及基层群众,这无疑是基层就医的利好实践。为有效缓解群众看病住院难题,西安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落地途径。

10月15日,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到患者刘先生家属赠送的写有“生死时速救生命,医德医风暖民心”字样的锦旗。

前不久,72岁的刘先生因腹痛、腹泻前往长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就诊。接诊医师李婉婷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为其查体,听诊后发现患者心律明显不齐。结合患者高龄且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曾有颈动脉血管支架置入史等高危因素,李婉婷与西安市中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马振会诊后,迅速确诊患者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立即启动应急流程。随后,刘先生被转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得到了及时治疗。

此次紧急会诊顺利实施,得益于长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西安市中医医院开展的卫星医院服务机制。卫星医院建设是西安市“八项重点”工作之一,也是西安在全国率先推行的城市医联体建设新模式,为深化医改提供了宝贵经验。

“共建卫星医院以来,西安市中医医院已选派11名专家来中心进行帮扶指导,覆盖骨伤外科、肛肠外科、脑病科、老年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等重点科室。这些专家除每天在名医工作室坐诊外,还会到住院部指导。”长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明奇说,通过名医的帮学带教,中心医生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前哨”和“网底”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截至目前,全省95%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提供高血压、糖尿病长处方服务,基本实现预防接种分时段预约及周末接种,给群众带来更多便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基本公卫融合,重点人群签约率超80%,65岁以上老年人及高血压、2型糖尿病、慢阻肺病、严重精神障碍、肺结核等5类重点慢病规范管理率达到国标。

放眼全省,在农村,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将县乡村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一般病不出县”;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防治小病、慢病的“第一道防线”,家庭医生为患者建立长期健康档案,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深化医改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到薄弱地区和基层,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记者 张家祯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5/10/27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