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疫情之下的医院 | 西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日夜无休的战场

华商报

2023-01-06 12:56:16

+ 关注

点击上方“华商报”可快速关注哦

这里24小时为生命亮着灯

在分秒必争的战场上

为抢救打响『第一枪』

这里是急诊科

他们不过肉体凡胎

阳了只休3天返岗后

便超负荷运转

能救一个是一个』

他们是『急』先锋

他们无惧『重阳』向险而行

成为我们最坚实『医』靠

多一些理解

是对他们最好的感谢

随着疫情变化,医院迎来就诊高峰,处于新冠救治“风暴中心”的医院目前是如何运转的?今起,华商报推出特别策划——“直击疫情之下的医院”,多路记者探访医院各科室,记录一线医护人员的向险而行。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急诊成为医疗救治的第一战场,各大医院急诊科收治病人数量不断增加。1月4日,华商报记者来到西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实地感受救治“第一道关口”。

 

>>急诊忙碌

75岁爷爷推着71岁奶奶来看病

   急诊科24小时接诊,全天都在忙碌。记者上午9点到达急诊科,这里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护士长李莎正在安抚病人家属情绪。

给病人打针、输液、吸氧,安排病床,做检查,给病人家属答疑解惑,安抚他们的情绪,急诊室的医护人员像陀螺一样不停运转。

   在记者等待采访时,陆续有病人被推进急诊科。

   岳爷爷今年75岁高龄,唯一的孩子在外地工作赶不回来,只能由他推着老伴晁奶奶来就诊。岳爷爷从背包里拿出一本杂志,杂志里夹着一沓晁奶奶的病历单,单子上显示有很多基础病,“冬至后我老伴就有点不舒服,一直在发烧,检测是新冠阳性,我照顾她时也阳了。一开始我们都是在家吃药缓解,一周后我恢复得差不多了,但她一直不见好转。我老伴有中度贫血、心房早颤、动脉硬化、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基础病,1月3日晚,她难受得睡不着觉,一直咳,嗓子像被堵住了,我在旁边担心得也睡不着觉,隔一会儿就要确认一下她的呼吸。”

   采访中,晁奶奶坐在轮椅上,披着毯子戴着口罩,不时咳嗽两声。护士给晁奶奶测完血氧后,一边安抚两位老人,一边安排吸氧。岳爷爷说:“这两天我们两人胃口都不太好,年纪大了也不会点外卖。一会等医院这边安排好了,我出去买点吃的。”

   等待近1个小时后,抢救室有了空余位置,晁奶奶顺利吸上氧气,“吸上氧气,又有医护人员看着,我就放心了。”

>>全院配合

预检分诊先挑重症收治

   急诊科主任鱼军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急诊科床位特别紧张,“抢救室已设置床位10张,但实际里面救治的病人更多,有一些轻症病人血氧饱和较低又没床位,只能先塞进去给输液吸氧。”鱼军说:“之前三年急诊科病人也多,但不会像这段时间这么集中,最近急诊科一天能接诊200~300位病人。前段时间集中在发热门诊,从上周到现在急诊科成了重点,接诊情况有三大特点:一是病人数量增加,二是老年病人数量增加,三是重症病人数量增加。很多病人发热是轻症的话,在家中吃药就能缓解;情况严重会直接来急诊科救治,抢救室许多八九十岁的老年人身患其他基础病症,又因肺炎加重了这些基础病,能来急诊科的很多都是急危重症。”

   鱼军说,目前急诊科医护人员面临的压力很大,“急诊科的医护人员都是阳过一轮的,大家都是顶着复阳的风险坚持工作,等这一段高峰期过去。”在疫情冲击下,最让医护人员头疼的是医疗资源问题,鱼军告诉记者,目前医院住院部共收治1300多个病人,针对重症患者,各科室病床还在不断整合。为缓解病人增多的压力,除了扩容,医疗总值班和护理总值班前移指挥,医务科设立了院前预检分诊队(主要负责急诊科救护车送治病人排队时的筛查与监控,若发现有特殊情况,会及时进行救助),“有时在病人排队等待治疗中,很可能后面的人病情比较严重,预检队的作用就是发现这种情况,就把他提前治疗,有时情况危急,医护人员会进行就地抢救。”

   除预检分诊队外,各位巡查的院领导每天会来急诊科检查指导,若遇到特殊情况的病人,由院长直接与医务科等科室对接,让重症病人得到快速收治,“医院各个科室都在紧密配合,提高效率,做到能救一个是一个,能治一个是一个。”鱼军说。

>>超负荷运转

每个护士工作量增加一倍

   急诊科每天值班护士是4个人,“我们这边24小时值班,实行三班倒,每一个班次安排4名护士,加上护士长共5个人。护士不仅要负责输液、吸氧、监测,病人去其他科室,检查护士还要陪同。同时,急诊科还负责全院的注射工作。以前一名护士平均负责3个病人,这段时间一个护士几乎要负责6个病人,大家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我们科室一位护士都晕倒了。”李莎说。

   在采访中,有患者家属因住院问题与医护人员产生了争执。李莎无奈地告诉记者:“我们同事之间交流时都说要尽可能体谅病人,尽可能安抚他们,但医护人员也不是超人,希望病人也能适当理解我们,不要一来就指责谩骂。”

   李莎告诉记者,最痛苦的还不是高强度工作和病人及家属不理解,而是边工作边还牵挂着生病的家人,“我丈夫也是医务工作者,家里两个孩子,大一点的才9岁,小一点的只有4岁,我们两人的父母都70多岁了。这段时间家人陆续阳了,老人生病带不了孩子,而我们又要上班。前段时间我烧到快40℃,我丈夫还在医院值班,照顾我的是阳过的9岁的孩子……”说到这里,李莎有些哽咽。因人手不足,在家休养了三天,感觉有所缓解后,李莎又回到工作岗位上,“我们科室所有医护人员,基本上都是感染后休息三天带病上岗的。”

>>医护呼吁
尽量把生命通道让给重症病人

   李莎说:“近期因病人激增,急救科床位从6张增加到10张,大抢救室4张床位塞了6个病人,只有一张床位的小抢救室塞了3个病人,不论是增加轮椅还是加床,我们都在应收尽收,尽可能解决床位紧张的问题。”护士们会根据病人的轻重缓急进行安排,“很多病人和家属来了后很急,有时不理解我们的工作。其实我们会评估过病人的病情,测过血压、血氧等后,若症状较重会立刻安排救治,哪怕没有床位也会就地救治。安排稍微等待的病人,基本上是症状较轻的。”

   李莎告诉记者,近期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较之前明显上升,之前专家建议轻症患者可居家治疗,这样就可以把生命的绿色通道让给急危重症患者,保证在现有的医疗资源下让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华商报记者 杨芷瑶 摄影 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