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张载关学思想内涵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民胞物与 和合天下”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活动综述

陕西日报 2020-12-14 07:34:08

12月13日,人们纷纷来到刚开园的横渠书院参观。本报记者 戴吉坤摄

记者 王姿颐

12月12日至13日,“民胞物与 和合天下”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活动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光明日报社主办,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西安市人民政府、宝鸡市人民政府承办,包括主旨论坛、主题分论坛、横渠书院开园、关学研究成果发布等多项内容,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享张载关学思想文化盛宴。

“横渠四句”传颂不衰,由张载奠基、历代关学学人不断传承弘扬的躬行礼教、笃行践履、经世致用、崇尚气节的关学品格,对于当代文明社会构建,当代青年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树立意义重大。张载作为儒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标志性人物,是一位超迈前贤的思想家,一位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实干家,一位胸怀天下、卓有建树的教育家。张载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启发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播到中国以外的许多地方,对东亚文明乃至人类文明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张载关学思想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文化价值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在主旨论坛上表示,20年来学者们对关学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不断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回忆、研究关学开创者的贡献,是一项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表示,关学研究以继承、弘扬、创新中华文化为宗旨,以文献整理的系统性、学术研究的创新性为特点,对于完整呈现关学的历史面貌、发展脉络和鲜明特色,彰显关学精神、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学精神——“民胞物与”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分论坛主持人、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教授许宁说:“在今天,我们要推进关学的研究发展,要根据时代,把它新的亮点、新的魅力和价值揭示出来。我们国家现在做的脱贫工作,让小康路上每个人都不掉队,这就是民胞物与思想的一种升华。”

《正蒙》是体现张载哲学思想精华和体系的重要著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张载的精神遗产中,这四句名言被广为传诵,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今天研究张载、研究儒学,不仅要保持探求真知、启迪洞见的热情与执着,更应当怀有对天地生民的敬畏、对万世太平的向往、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弘扬其经世致用的政治主张,文以化人、崇礼贵德的道德理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

延续关学文脉 讲好时代故事

为延续张载千年“关学”文脉,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日,位于宝鸡眉县的横渠书院揭牌开园,张载像揭幕。开园仪式上,青年学生身着汉服,诵读《东铭》《西铭》,饱含热情的声音回响在横渠书院,为张载“关学”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横渠书院是张载的讲学之地,其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在此设馆讲学,创办了“横渠学堂”(后改为横渠书院)。

历史上横渠书院曾多次修复,祠院以宋式风格为主兼顾明清特色,主要建筑有大殿、讲学堂、山门、后殿、碑廊等,现存有北宋以来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历史名流留下的石碑50余块、字画200余幅。此次维修改造于2019年11月19日正式动工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88亩,主要规划建设“一核四区”,包含张载关学思想展陈馆、关学论坛永久会址、正蒙之路、文化讲堂等主要建筑。

横渠书院是讲好中国故事和陕西故事的重要载体,以此为起点,继续挖掘张载关学思想蕴含的哲学智慧和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好张载思想当代价值的创新性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和尊重生命、崇尚群体的传统,有“致太平”“天下太平”的胸怀,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万世太平”思想,正是体现了中华文化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荣辱合一、天下为公的大爱境界和高远追求。我们要坚持张载民胞物与、万世太平的崇高抱负,努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弘扬关学精神 建设文化强省

本报评论员

今年是张载诞辰1000周年。12月12日到13日,专家学者齐聚陕西,举行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这是陕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行动,也是陕西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提升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与传承地。张载创立的关学正是诞生在陕西这块热土上。关学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陕西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我们要弘扬关学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不断推动陕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弘扬关学精神,建设文化强省要深刻认识张载关学思想的地位和意义。张载是儒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标志性人物,他以强烈的家国情怀,为文化传承使命与治世理想的紧密融合开辟了新境界。关学所蕴含的重使命、崇道德、求实用、尚气节、贵兼容的优秀精神,以及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使命意识,对于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精神,乃至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弘扬关学精神,建设文化强省要深入挖掘张载关学思想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百年”的交汇点上。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仍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人民都是极为严峻的考验。此时此刻,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更加凸显。张载的“横渠四句”是对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创新品格和博大气象的高度概括,是对中华文化所滋养的志士仁人的禀赋与使命的精辟总结。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万世太平”思想,正是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物我合一、荣辱合一、天下为公的大爱境界和高远追求。其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是我们推进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社会和平与繁荣的宝贵财富和资源。

弘扬关学精神,建设文化强省要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我们要联系实际,紧接地气,让儒学文化、中华文化的精华真正走出象牙塔、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向民众,真正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深化对张载关学的研究,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做到古为今用,让关学文化焕发时代光彩;进一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智慧的挖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我省正在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切实担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链接

关学研究成果发布

历史上,张载所开创的关学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对于理学形成起了奠基性作用。陕西对于关学的研究在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人民出版社出版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先生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上、下卷,其中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征、关学与洛学的关系都进行了详细梳理,进一步丰富了侯外庐先生《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关于张载思想的判断。陈俊民先生撰写了《关学序说》《张载关学主题论》《张载哲学逻辑范畴体系论》以及《关学源流辨析》等文章,将关学作为一个完整而有系统传承性的学派加以研究。此后,陈先生又撰写了《张载关学导论》《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吕大临易学发微》等著作,尤其是《关学编(附续编)》的出版,开启了关学经典的校点整理工作,大大拓展了关学研究的视野。

进入20世纪90年代,老一辈学者赵吉惠、陈俊民、赵馥洁、龚杰以及新一代学者程宜山、刘学智、林乐昌、丁为祥等共同致力于关学研究,先后问世的有《张载评传》《张载哲学的系统分析》以及作为经典整理与研究的《关中三李年谱》《二曲集》《气化之道——张载哲学新论》《张载关学与实学》《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等著作,使关学研究逐步走上了多元并举的格局。

21世纪以来,陕西的关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张岂之、陈俊民、赵馥洁、刘学智、林乐昌、丁为祥、方光华等学者的带动下,陕西关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水准不断提升。在陕西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教授、西北大学方光华教授与几十位专家一起,在张岂之、赵馥洁等先生指导下,费时八年完成了《关学文库》的编纂工作,由西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关学文库》收入历代关学学人的著作及关学史文献20多种,关学研究著作10余种,对关学文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作为当代关学研究开创者的陈俊民先生,经过约20年的搜集整理,又完成了《关学经典集成》的校点、整理与出版,其中收入张载及其弟子吕大均、吕大临,明代的吕柟、韩邦奇、冯从吾,清代的李二曲所撰经典,由三秦出版社出版,为今后的关学研究拓展了新的方向。这两套大型丛书的问世,不仅为陕西的关学研究提供了文献的依据,也为今后的关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同时,林乐昌教授《正蒙合校集释》的出版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张载学术文献集成与理学研究”的完成,也极大推进了张载学术思想的研究。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社科研究大发展的步伐,陕西的各种关学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纷纷成立,著作丰硕。一是机构健全。西北大学于2016年成立关学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则在“关学研究室”“关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升格成立关学研究院,代表着国内高校关学研究最重要的力量;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先后成立了关学研究中心,宝鸡地区也成立了“关学促进会”。二是出版界大力支持。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在中华书局、西北大学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支持下,又先后推出刘学智教授主编的《关学文丛》、魏冬教授主持的“中华关学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关学文粹品读》《新订关学编》《关中道脉四种书》《张载及其关学——“横渠四为句”视域下的现代阐释》《关学名言精粹》等十余本关学研究专著和普及读物;而《大儒张载》《大儒牛兆濂》《圣贤二曲》等以关学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关中大地出现,秦腔历史剧《横渠先生》正是众多文艺作品中的一部。三是国家社科基金有力支撑。由丁为祥教授主持的“宋明道学核心价值研究”、林乐昌教授主持的“宋明清关学思想通论(七卷本)”、刘学智教授主持的“乡约文献辑考及乡约文化与当代乡村治理体系建构研究”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正在深化关学思想研究及其社会作用的历史梳理,进一步推进关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经过学界数十年的培养与积累,陕西一大批关学研究的后起之秀正在茁壮成长,而其对关学的研究也展开了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可以预期,陕西的关学研究将与海内外同仁一道,共同推动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入发掘,更好地实践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治学理想。

(王姿颐整理)

在张载千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张岂之

我在西北大学工作几十年,值得回忆的事不少,其中有一件就是从2008年开始,参加编撰《关学文库》。

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包括关学。

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关于研究关学及关学学者在思想理论方面的贡献,从历史到现实都可以做而且必须做深入研究。此时我们回忆、研究关学开创者的历史贡献,是一项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张载思想对日本阳明学创始人中江藤树的影响

海村惟一

张载的思想对江户时代学者、志士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太虚”的本体观,即《正蒙》太和篇的“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对日本阳明学创始人中江藤树的影响极其深远。

从中江藤树在31岁时撰写的《原人》著作里,可以看到他明显地受到了张载思想的影响。中江藤树在其所书的“大虚(即太虚)惟厥国家”一句之旁有一个自注:“西铭自天地上说来”。在他以后的著作或书信里,“太虚”逐渐成为了他本体性的关键词。

中江藤树37岁以后所著的《古本大学全解》则以“良知”“明德”和“太虚”作为思想的“本体”,并以此创建了以“孝”为本、以“内省”为宗的“藤树学”,即“日本阳明学”。

中江藤树的教育思想可谓“五正”:“貌、言、视、听、思”,即“以和气的面容来接人待物、以尊重的语言来对人说话、以清澈的眼光来注视人事、以侧耳倾听来理解对方、以真心实意来思量对方”的“全人教育”方针来“有教无类”地精心培育弟子,形成了不分阶层的“藤树学统”,创立了日本阳明学。这里可以明确地看到中江藤树受张载教育思想的影响。

张载在日本以及汉字文化圈里的影响还会继续下去。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中江藤树的“致良知”还会继续在日本的义务教育里影响下去。

张载关学思想传统的哲学诠释及现代意义

陈俊民

张载关学不仅在宋元明清世代相传,不断被激活、被阐释、被继承、被创新,而且在近现代东西方国家以英语、德语和日文相继被翻译、被介绍、被研究,既指具有严格系统的“天人合一”的“道德性命”之学,也包括散播在民间“以躬行礼教为本”的“乡约乡仪”社会规范。只有对它进行哲学诠释,才能彰显出它的现代意义。

当今之世,我觉得最需要深刻反思的是,张载关学思想传统对人类未来发展及我们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否作出积极的贡献?作为学术研究,可以预设: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从我自己的研究实践出发,我认为必须思考和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对张载思想传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自信,二是如何诠释张载之后关学“百年不闻学统”,三是如何重构张载关学在宋代儒学正统(新道统)中的地位,四是如何对张载关学的经典诠释进行现代转化。

先要自觉地对张载关学自身的思想文化渊源来历、形成过程及其突出特点和发展走向等能有一个最基本了解和认识,并进一步作出认真研究和反省,达到“自知之明”,才有可能做到对张载关学思想传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解决张载关学的道学定位问题。我所说的道学是专指宋代而言,统称“宋明理学”,即现代世界通行的“新儒学”“新儒家”。这不单是指张载关学在宋代“新儒学”正统中的历史定位,更重要的是关乎当代张载关学研究的学科定位。因为,现代学术中的任何一项研究,如果没有符合其学术特性的现代学科定位,就难获从入之途。对张载关学来说,就无法正确认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不能揭示出它真实的历史世界和思想世界,就难以获得对人类未来发展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张载的哲学与关学精神

陈来

“关学”指“关中之学”,一般特指宋明儒学在今陕西关中地区的发展。关学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宋代道学主流的“濂、洛、关、闽”,其中的关学就是专指北宋时期的关学。一般认为,北宋中期的张载及其思想是关学的代表形态。张载讲学时便常常谈及“关中学者”,他与河南的二程论学,多介绍关中学者的看法。二程自视甚高,但对关中学者很为推重,他们说“自是关中人物刚劲敢为!”二程盛赞张载的《西铭》,说“须得子厚(张载字)如此笔力,他人无缘作得!”意思也是说关中学者的刚健力量才能作出《西铭》这样的大作品。

半个世纪以来,对关学的了解,往往从“以气为本,以礼为教”去突出其特点。这种理解突出躬行实践,但忽略了价值和境界。其实,我认为更重要的可能还是从“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去了解张载和关学的精神及其贡献。换句话说,对张载或关学的认识决不能离开我们对宋代儒学主流,对宋代道学总体的认识和评价。照二程说,《西铭》是北宋道学最重要的文献,代表了道学最高的精神追求。而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开显了儒家的广阔胸怀,即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生活幸福、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西铭》是哲学的、伦理的,四句更是社会的、价值的,二者有不同侧重。四句突出了道学的价值理想,《西铭》指引出道学的宇宙意识,而张载的思想整体是把高天和厚土结合一起,顶天立地、天人合一,故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是关学对宋明儒学主流精神与核心价值的主要贡献。四句的意义在宋代还不甚突出,但在明代以后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其影响直至当代中国,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心胸。在这个意义上说,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构成了关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突出贡献。

张载思想的历史意义

杨国荣

从哲学的层面看,张载的思想首先关乎天道,并具体展开于气与物关系的考察。在张载看来,万物虽千差万别,但又有统一的本源。仅仅肯定气为万物之本,往往难以说明世界的多样性;单纯停留于存在的多样形态,则无法把握世界的统一本源。张载把握了万物存在的统一性,所谓“虽无数,其实一而已”;通过肯定气的聚散,张载又对存在的多样性作了说明,所谓“阴阳之气,散则万殊”。

就气本身而言,张载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命题。这里的重要之点在于将“虚”与气沟通起来,它表明:“虚”并不是不存在,而是气的一种更原初的形态。这一看法肯定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无非是气的聚和散:气聚而为物,物散而为气;万物来自于气,最后又复归于气。从太虚即气的观念看,气只有如何存在(聚或散)的问题,而无是否存在(有或无、实或空)的问题。气之聚构成了物,物之散则是气回到太虚的形态,而不是走向无。对存在方式(如何在)的关注,在此取代了对存在本身的质疑(是否在)。通过提问方式的这种改变,世界本身的实在性也得到了某种本源上的肯定。

张载气学评议

郑宗义

张载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比起周敦颐,张载的思想更突出“气”的概念,亦奠定了“气”在理学中的关键地位。我们将检视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的唯物主义的唯气论、理气论等。检视的重点将在梳理它们之间的争议,衡量它们诠释文本的恰当妥帖与阐述义理的理论效力,以求能作一评议,而评议的目的是希望对张载气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气”的概念在先秦早已出现,如《论语》有“血气”,又如《孟子》进一步将其抽象化为构成吾人生命且可被转化者,再如《荀子》将其抽象化为构成一切存在物的基质,但此中“气”都非儒学的核心概念。

唯物主义的唯气论能为文本提供一个貌似融贯的解释,那为什么会招来反对意见?特别是招来理气论的反对意见。事实上,要强调气的永恒、不息,强调道德的建立,正是《正蒙》最主要的关怀。要“固有”、要“必然”、要“中道”,就是要讲“气”的必然性,要建立道德价值。(王姿颐整理)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5/04/25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