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会】星星之火燎西秦——探访宝鸡地区党组织创立活动旧址

陕西日报 2021-05-31 07:57:17

星星之火燎西秦——探访宝鸡地区党组织创立活动旧址

朝阳村退休教师庞锁文向记者介绍关帝庙。记者 田锡超摄

岐山县城南边的南溪沟畔,有一座红砖灰瓦的关帝庙。95年前,革命先驱李琦、曹永丰等人就是在此处,创建了宝鸡地区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岐山支部,革命的火种在此点燃。之后,岐山周边的麟游、凤翔、扶风等地纷纷建立党组织,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红色光芒照亮了西秦大地。

5月18日,记者踏上岐山这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探寻当年的革命故事。

革命先驱带来了新思想

“李琦、曹永丰是岐山人,1926年返乡后,他们首先以位于周公庙的岐山县职业学校为阵地,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5月18日,在岐山县凤凰山南麓的周公庙里,岐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范青自豪地对记者说。

据范青介绍,1926年春,北洋军阀刘镇华围攻西安、三原,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被迫停课。同年6月,在外求学的共产党员李琦、曹永丰和共青团员张云锦受三原党团组织嘱托,回家乡筹建党的组织。三人回到岐山后,拜访思想进步的岐山县职业学校校长雷星阶,并被聘为该校的教师。他们积极向学生和教师宣讲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人的主张,并将带回来的《新青年》《向导》等刊物送给雷星阶阅读。随后,在雷星阶的帮助下,李琦、曹永丰与张云锦以岐山县职业学校设在县城收柴秤捐的“脚柜处”作为活动场所宣传革命思想。

“1926年7月,中共岐山党团小组在‘脚柜处’成立,共青团员随党团小组活动,李琦任组长,成员为曹永丰、张云锦。”范青说,党团小组成立后,三人开始去农村给群众宣传,为扩大组织做准备工作。雷星阶得知后帮助他们成为“天足会”义务宣传员。三人凭借此身份,走村串户,采用讲故事和编歌谣的形式,讲述“天足有益”,同时进行反对军阀和土豪劣绅的宣传,启发农民的革命觉悟。

宝鸡第一个基层党组织诞生

在中共岐山党团小组成立3个月后,也就是1926年10月,在岐山县城南边南溪沟畔的关帝庙内,宝鸡地区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岐山支部成立,支部直属中共西安地委领导,李琦任书记。中共岐山支部成立不久,发展岐山县职业学校学生李秉枢、周肇岐等人为共青团员,雷星阶经李琦和曹永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选在1926年10月这个时间点是有原因的。”范青介绍,一方面,1926年9月,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冯玉祥响应北伐战争,率部在绥远五原誓师,进军陕西,刘镇华镇嵩军难以抵御撤出陕西,陕西政治形势随之趋于稳定;另一方面,此时驻防岐山的国民军联军第三师第二混成旅旅长韩清芳和县长苏民德思想进步、倾向革命。

为何会选择关帝庙这个地方?家住关帝庙附近的朝阳村退休教师庞锁文告诉记者:“听老一辈的人说,当时的关帝庙位于原岐山县城南门附近,历史悠久,周围的人又多又杂,十分便于李琦他们掩护行踪。不过现在的关帝庙已经不是李琦他们当时活动时的关帝庙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原来土坯结构的关帝庙坍塌,后来村里人在原址上建起了这座砖瓦结构的关帝庙。关帝庙旁的那棵古老的龙爪槐一直存活至今,见证了李琦他们成立中共岐山支部的全过程。”

星星之火在西秦大地燎原

“关中西部革命星火在岐山点燃后,西秦大地逐步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范青说。

1927年2月,中共岐山支部根据中共陕甘区委的指示,将岐山党团组织分设,分别成立中共岐山特别支部和共青团岐山特别支部。同年6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陕甘区委关于开展农民运动的指示精神,中共岐山特支派遣张云锦、侯百里、祁俊德、王文治等人前往渭河南岸的落星湾组建农民协会。他们通过举办农民识字班,宣讲革命思想,积极发展党员。不久选举成立落星湾区农民协会,会员200多人。协会还成立了农民自卫队和中共落星湾支部。落星湾区农民协会宣布实行“二五减租”,并开展清算土豪劣绅的斗争。

1927年7月,中共陕西省委得知岐山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中不但没有遭受损失,反而不断发展,于是批准将中共岐山特支改建为中共岐山区委,李琦任书记,直属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辖单级师范学校党支部、第一高小党支部、职业学校党支部、落星湾党支部和弯柏树党支部,全县共有共产党员33名。此外,李琦等人利用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在他们的影响和帮助下,麟游、凤翔、扶风等地先后成立党组织。记者 田锡超

访谈与点评

赓续革命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访岐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范青

记者 田锡超

宝鸡地区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岐山支部的成立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今天的我们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5月18日,岐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范青对此作了阐释。

岐山这块土地,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传统文化,还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宝鸡地区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就在此诞生。1926年7月,中共岐山党团小组在县城的“脚柜处”成立;同年10月,宝鸡地区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岐山支部在县城南边南溪沟畔的关帝庙内成立。之后,宝鸡地区最早的农民协会、农民党支部等也相继在岐山建立。同时,在岐山共产党员的帮助和影响下,麟游、凤翔、扶风等地也纷纷建立党组织。从此,在关中西部岐山点燃的革命星火,在西秦大地逐步呈现出燎原之势。中共岐山支部,经历了在黑暗中寻找火种、在夹缝中谋求生存的艰难发展过程,领导人民群众顽强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在传播革命火种、壮大革命力量、开展农民运动、进行武装斗争、促进国共合作等方面作出了不朽业绩。

中共岐山支部的建立和发展,是一部勇于革命、敢于斗争的历史;关帝庙、周公庙、落星湾等弥足珍贵的红色遗址,是岐山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要充分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淬炼优秀品质,砥砺奋进前行。

采访手记

坚定的信仰是共产党人奋斗的不竭动力

田锡超

在中共岐山支部成立和发展过程中,李琦、曹永丰、雷星阶等人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他们曾多次被捕入狱,但他们从来没有屈服过。曹永丰一次被捕入狱的场景是这样的:1928年,曹永丰被押解到西安军事裁判处后,国民党特务为达到目的,先以高官厚禄为诱饵,想让他开口,当看到这样不能达到效果后,又转而对他进行刑讯逼供。接连几次审讯,曹永丰都让他们一无所获……出狱后的曹永丰没有被敌人的淫威所吓倒,一如既往地投身于革命斗争之中。

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很多人难以拒绝;面对酷刑,心生害怕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却从来不缺少像李琦、曹永丰、雷星阶等这样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共产党员。我们能够看到,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共产党人浴血奋战;面对建设年代的艰难局面,共产党人鞠躬尽瘁;肩负实现中国梦的千钧重担时,共产党人砥砺前行。

为什么共产党人能够心无畏惧地一往无前?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坚定的信仰。共产党人的信仰是什么?一位“马克思主义笃诚的信仰者”回答:“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这是方志敏就义之前的慷慨陈词,他把实践这样的真理视为自己永不放弃的信仰。正是凭着对党的绝对忠诚,对共产主义的绝对信仰,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慷慨捐躯,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天地。

红色档案

1926年6月,共产党员李琦、曹永丰和共青团员张云锦受三原党团组织嘱托,回家乡筹建党的组织。

1926年7月,中共岐山党团小组在岐山县城的“脚柜处”成立,共青团员随党团小组活动,李琦任组长,成员为曹永丰、张云锦。

1926年10月,在岐山县城南边南溪沟畔的关帝庙内,宝鸡地区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岐山支部成立,直属中共西安地委领导,李琦任书记。

1927年2月,中共岐山支部根据中共陕甘区委的指示,将岐山党团组织分设,分别成立中共岐山特别支部和共青团岐山特别支部。

1927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陕甘区委关于开展农民运动的指示精神,中共岐山特支派遣张云锦、侯百里、祁俊德、王文治等人前往渭河南岸的落星湾组建农民协会。

1927年7月,中共陕西省委批准将中共岐山特支改建为中共岐山区委,李琦任书记,直属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辖单级师范学校党支部、第一高小党支部、职业学校党支部、落星湾党支部和弯柏树党支部。

记者 田锡超整理

先锋与群众

讲好红色故事 抓好富民产业

——记岐山县雍川镇何家村党总支书记苗保岐

苗保岐(左)指导村民管护花椒。记者 段承甫摄

记者 段承甫

“从抗日战争到全国解放,何家村共有32位青年参加革命战斗,其中5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5月12日,在岐山县雍川镇何家村红色教育基地,何家村党总支书记苗保岐向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讲解道。

“以前肯定想不到我们村子会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苗保岐说,“我2018年刚回到家乡时,村里比较脏乱,一些村民的思想也没有转变过来,守着家里的几亩地靠天吃饭,一些村民甚至还住在危房里。”

回村不久后,苗保岐当选村党总支书记。走访了全村贫困户后,他把所有贫困户的情况都暗暗记在心里,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彻底改变何家村的面貌,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没想到第一项危房改造工作就让我大费周折。”苗保岐说,“为了让村民赵任辉同意改造危房,我上门劝说了不下4次,这才把他的思想做通。”完成了危房改造后,苗保岐又组织村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争取资金完成了道路美化、绿化、亮化工程。

村民实现了“安居”,还要实现“乐业”。

何家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果蔬和生态苗木花卉的好地方。由于有多年的创业经验,大胆心细的苗保岐带领村民开始调整产业结构,流转了1800亩土地,先后成立了8个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花椒、黄桃、李子、葡萄、精品大棚西瓜等经济作物,建成了1300亩的花椒产业园,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为了更好地发展产业,苗保岐带领村干部多方争取资金,新打机井2眼、新架变压器3台、硬化道路4.5公里,使何家村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得到了有力保障,村民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

村民富起来了,苗保岐又有了新的想法。“由于我从小就经常听村里老一辈讲何家村的红色故事,就想着把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利用起来,在何家村建一处红色教育基地,真正激活我们这个村子。”苗保岐说。

2020年,在县镇两级的指导和帮助下,苗保岐带领村干部和热心人士广泛收集、整理、挖掘何家村老一辈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和红色故事,利用1年时间完成了红色资源的整理。同时,村“两委”坚持规划先行,争取到80多万元资金,于今年3月将村里废弃的教室建成了何家村红色教育基地。

“何家村红色教育基地建成短短1个多月内,已接待了多批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以前冷清的村子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村民们的脸上也多了几分自豪感。”苗保岐说。

追赶超越正当时

西岐大地焕生机

——岐山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工人在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忙碌。记者 段承甫摄

记者 段承甫

岐山,古称西岐,地处八百里秦川西部。95年前,宝鸡地区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岐山支部在此诞生,点燃了关中西部的革命星火。近百年来,红色基因一直在西岐大地赓续传承,激励着岐山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之路。

近年来,岐山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做强汽车产业、做大“一碗面”经济、做活周文化、做亮“一城两区”,实现了特色产业发展迅猛、民生改善扎实有力、社会事业显著进步。

打造千亿汽车产业集群

5月18日,走进厂房林立的岐山县蔡家坡经开区陕汽新能源汽车创新产业园,一辆辆停放整齐、颜色鲜亮的卡车立刻映入眼帘。

“这条商用车生产线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车,产能稳定在每天300台。今年以来,整车产量已达17761辆。截至4月底,公司实现了32.23亿元的产值。”在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的卡车智能化生产线前,该公司工会主席任保利介绍。

作为蔡家坡经开区发展的头号工程,陕汽商用车项目于2018年选址建厂,2019年8月23日下线了第一辆车,2019年9月实现了批量生产。“我们公司的产品覆盖重型、中型、轻型商用车,生产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等200余款车型,在轻量化、经济性、智能化等方面具有行业优势。” 任保利说。

除了整车生产项目外,蔡家坡经开区还引进了一批汽车零部件产业项目。汉德车桥有限公司宝鸡新能源基地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汉德车桥有限公司中轻卡基地的联合厂房, 600多名工人在机声隆隆的生产线上忙碌着。“厂房内各条生产线已实现了全数字化控制,平均每93秒就能生产一根车桥。”汉德车桥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兰孝水说。

近年来,蔡家坡经开区围绕建设丝路汽车名城和中国西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目标,突出整链建设、强化转型升级、推进集聚发展,形成了汽车产业全链发展、全生命周期不断延长的业态趋势。目前,蔡家坡经开区聚集了汽车及零部件企业33户、从业人员约5.6万人、产品130多个系列2200个品种,已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火炬宝鸡蔡家坡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等称号。

文旅深度融合促进发展

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岐山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5月中旬,正值初夏出游的好时节。在岐山县凤凰山下,周公庙内古树苍翠、清泉长流,前来参观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上午参观了五丈原诸葛亮庙,下午来周原(周公庙)景区游玩。这里厚重的人文历史真让人不虚此行。”来自西安的游客陈蓉说。

作为“十三五”期间我省3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之一,中国·周原景区依托周公庙遗址等周文化资源,遵循“保护为主,有序开发”的理念,以周文化展示与传承为核心,深入挖掘“周公故里、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等传统文化魅力。

“目前我们推出了以周文化为立足点的研学旅游产品,有拜圣贤—颂周公、周文化礼仪教学,开笔礼、成人礼、中草药囊手工制作、拓片制作体验、青铜器展示教学、小小考古学家等项目,深受学生群体青睐。2018年,景区入选陕西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中国·周原景区市场部工作人员王江满介绍,“2019年以来,景区接待大小研学团体140余批次,接待人数超5.2万人次。”

近年来,岐山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路,探索建立全域旅游体系,坚持全区域布局、全要素构建、全产业融合,打造“周文化寻根游”“民俗文化休闲游”“自然风景观光游”等文化旅游品牌,深度融合剪纸、刺绣、皮影、脸谱等传统民间工艺以及岐山臊子面、擀面皮、油酥锅盔等传统小吃,实现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擦亮岐山全域旅游品牌。

服务基层建设健康岐山

在岐山县凤鸣镇,有一座村庄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这里的村民非但不羡慕城里的健身广场,连城里的居民也专门来这个村子运动健身。

这座村庄就是距离凤鸣镇2公里的堰河村。绿树掩映中一条1900米长、1.5米宽的塑胶健身步道环绕着村庄,每天不少城里的居民专程到这条步道上跑步、散步。

“我们村还建有健康小屋,配备自动电子血压仪、血糖仪、体质指数测量仪等设备,免费为村民提供健康自检服务。村里还建设了9个健身小广场,以及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公共卫生服务室‘五室分离’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堰河村党支部书记杨亚周说。

“村里有4名村医,他们每次来,都给我讲一些健康知识,现在我清楚咋样生活更健康了。”堰河村村民孟亚娟说,“你看,这是村里给我家发的控盐勺和控油壶,现在我做饭严格控制着盐和油!”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堰河村健康村庄建设只是岐山县推进省级健康县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岐山县着力服务基层,保障群众健康,大力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顺利通过了国家健康促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复审“两项创建”,扎实推进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城乡群众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成绩单

“十三五”期间,岐山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得到稳步提升。

“十三五”末,岐山县生产总值达172亿元,是2015年的1.44倍,年均增长7.6%;地方财政收入稳步提高,5年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亿元,是2015年的1.6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160元和14625元,是2015年的1.4倍和1.5倍;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8.69亿元,年均增长8.4%。

5年来岐山县累计实现15515户51812人脱贫,4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十三五”期间,实施项目1023个,总投资882.4亿元,以“一碗面”经济为纽带,建设千亩农业示范园16个。

2016年度、2017年度、2019年度岐山县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先后荣获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等荣誉44项。

记者 段承甫整理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5/05/13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