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治沙经验启示:关键是治理人类活动影响带来的“荒漠化”

澎湃新闻 2023-04-26 07:43:44

4月25日,北京遭遇今年又一轮沙尘天气。据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今年以来我国的沙尘过程具有首发偏早、次数偏多、集中频发等特点,为近十年同期最多。

从全球范围来看,沙尘天气影响广泛。长期以来,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研究与不断探讨土地退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防治模式。全球各国防沙治沙有何经验与启示?为何沙尘暴难以被根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做出了以下梳理。

2023年4月11日,江苏省扬州市,城市被沙尘笼罩。

美国治沙:政府主导治沙策略

美国本土虽然多为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但是干旱区面积仍比较大,约占美国国土面积的30%,受荒漠化严重影响的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近1/6,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西南部。20世纪30年代,素有“美国粮仓”之称的南部大平原,出现了高3公里,长1440公里,宽400公里的大范围“黑风暴”,从大平原一路肆虐到芝加哥。数天后,沙尘暴抵达纽约、华盛顿特区等东部地区,最终带着3亿多吨沙土,消失在大西洋数百公里的外海。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4日,美国德得克萨斯州,沙尘暴吹过棉花田。

沙尘暴肆虐最严重的地方,地表因积沙上升了1米左右,无数房屋、农具、庄稼被埋在沙土中,35万农民倾家荡产,被迫逃离大平原。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

据美国政府的统计资料,1935年-1975年的40年间,美国南部大平原地区每年被沙尘暴破坏的面积达到了40万公顷,最多达到60万公顷,南部棉田因风沙问题每年的重播面积为80%,载畜量由刚开始的2000万头降到了后来的1100多万头。

为了控制大平原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美国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从多年的摸索中,美国形成了一套全方位作业的防沙经验,基本遏制了荒漠化的进一步发展,并成功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

美国政府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如限制土地退化地区的载畜量,调整畜禽结构,推广围栏放牧技术;引进与培育优良物种,恢复退化植被;实施节水保温灌溉技术,保护土壤,节约水源;禁止乱开滥伐矿山、森林等。

另外,美国政府鼓励私有土地者种草植树,在技术、设备、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总体而言,美国荒漠化防治策略体现为:以防为主,治理为辅;集中开发,保护耕作;大片保护,公私双赢。这些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有效地遏制了土地荒漠化的急速扩展。

澳大利亚治沙:产业主导治沙策略

沙尘暴曾是澳大利亚的一块心病。澳大利亚是个干旱国家,陆地面积的75%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许多地方气候干燥,加上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层缺乏植被的覆盖,导致了土地的逐渐沙漠化,一旦刮起大风,沙尘暴就会发生,尤以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海岸地区的沙尘暴最为频繁。

当地时间2009年9月23日,澳大利亚悉尼遭遇沙尘暴。

仅1983年的那场席卷墨尔本的沙尘暴,就洒下了200万吨尘土;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沙尘暴,卷起的尘土随着气流可环绕地球3圈;2002年掠过格里菲斯市的沙尘暴,一小时内给这座城市覆盖了厚厚一层沙尘,使澳大利亚当年经历了1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干燥裸露的沙尘源是形成沙尘暴的基本条件。澳大利亚土地荒漠化主要由于草场退化,广阔的平原地区也是沙尘的发源地。为此,澳大利亚重点围绕牧场开展了治理:严格实行轮牧制度、大力推广圈养制度以及科学搭配畜群数量和种类。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澳北方地区推出了“沙漠知识经济”战略,在沙漠地区及其周围应用传统或现代治理沙漠的技术知识,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以此长期地、可持续地促进沙漠地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北方地区政府一方面派出专家,到小企业和当地土著人社会推广和传授治沙知识;另一方面制定了免税、发放补贴和长期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公民尤其是土著人在沙漠地区开办以生态农业为经营方向的私人农场。

同时,北方地区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利用日光多、温差大等气候特点,大力发展园艺和水果业。由于实施了“沙漠知识经济”战略,昔日被称为大漠“红心脏”的澳大利亚北方地区,如今沿途沙地上都铺满了绿色植被,甚至还有较大面积的沙漠绿洲,沙漠农场也是瓜果飘香。

中东地区:科技主导治沙策略

包括西亚和北非在内的中东地区,毗邻撒哈拉沙漠,是世界四大沙尘暴活跃区之一。由于人口增加,本来就是以不毛之地居多的中东地区,大量开垦牧场,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以及大面积垦荒,导致中东天然植被破坏,荒漠化加速,沙尘暴频繁发生。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东各国根据本土实际情况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沙尘防治措施。

据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此前的研究报告,以色列的荒漠化面积占其国土总面积的75%,年均降水不足200毫米,南部沙漠仅25毫米,人均水资源250吨。但以色列采用高技术、高投入战略,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在荒漠地区创造出了高产出、高效益的辉煌成就。

当地时间2015年9月8日,以色列特拉维夫遭沙尘暴袭击。

为了提高荒漠地区的产出,科技人员大力研究开发适合本地种植的植物资源。目前,以色列的农产品和植物开发研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从而保证农牧林产品的优质化、多样化,在欧洲占据很大市场份额,取得高额回报,并且使荒漠化的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得到了有机结合,迈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埃及,全国约98%的人口挤居在仅占全国面积4%的尼罗河流域,特别是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虽然埃及政府一直注重治沙造田,但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土地开垦速度。到1998年,埃及人口猛增到6300万,人均耕地不足1亩,粮食自给受到威胁。面对严峻现实,埃及政府加快了治理沙漠的步伐。

近几十年来,埃及政府先后实施了几个较大的治沙项目,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用于大型扬水站、主渠道、主要公路和输电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埃及政府想方设法鼓励和吸引人们到沙漠地区去投资、定居,进行移民开发。昔日的一些荒漠已变成了阡陌纵横的良田、绿树成荫的果园、工业企业、小城镇和居民点。埃及政府又调集了全国有关科研力量在沙漠腹地设立治沙研究站,研究在新开发土地上发展高效农业的技术。目前生产出的蔬菜、水果等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效益很高的出口创汇拳头产品。

影响我国的沙尘暴能否根除?

据媒体报道,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卢琦指出,与过去十年的同期比,今年沙尘暴天气确实较为严重。但他同时也表示,通过二十余年的治沙手段,北京的沙尘现象总体有明显缓解。“进入近代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沙尘暴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认为这是一种突发性的气象灾害和生态灾难。”他说。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们种植治理荒漠的作物。

此前研究表明,我国处于中亚沙尘暴频发区,是世界上四大沙尘暴频发区之一。与我国毗邻且处在上风向的蒙古和哈萨克斯坦分布着近20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为入侵我国最重要的境外重要沙源区。

我国境内也有174万平方千米的沙化土地,而可治理的沙化土地仅为53万平方千米。即使这部分沙化土地全部得到治理,其余120多万平方千米的沙漠、戈壁等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沙尘源。并且在沙尘暴发生的季节,我国北方植被干枯,耕地裸露,土壤水分含量低,很容易起沙扬尘。因此,部分专家认为,受境内、境外沙尘源的双重影响,要从根本上消除沙尘暴的发生是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治沙?卢琦表示,治沙治的是人类活动影响所带来的人造沙漠,治的是“荒漠化”,“是把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尽量恢复到原位,而非原生沙漠本身。”他说。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12/28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