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Z 世代”的丝绸之路国际传播研讨会主旨演讲专家观点集锦:构建文化出海新格局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2024-06-05 08:43

随着技术变革与传媒行业深度转型,“Z 世代”的国际传播呈现出联结紧密化、形态多元化、交互智能化的新特质。人工智能带动国际传播、微短剧文化出海等创新实践,为我国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有效布局和精准传播提供支撑。

6月1日,在面向“Z 世代”的丝绸之路国际传播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主任管晓宏,人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叶蓁蓁,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陆先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研究室主任冷凇四位专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大电信学部主任管晓宏发言

管晓宏谈及艺术与科学的融通之处,强调通过技术逻辑对传媒发展进行辩证思考。“要实现0到1的突破,只靠按部就班的逻辑思维是不够的,需要科学想象力和灵感,而这正是艺术形象思维有可能启发的,也是艺术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正如音乐旋律变化当中存在着幂律关系、机器学习能够为古琴谱修复提供技术支持,传媒行业想要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应主动探索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进路。要从信息科学、脑科学、生物医学与人文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艺术形象思维与科学逻辑思维相互启迪,创新形式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普及三个层面上,开创全新的研究方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全民文化素养。

人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叶蓁蓁发言

叶蓁蓁提出国际传播四问:“装进脑袋”和“装进口袋”能否并行?国家形象与企业品牌能否协同?如何建设自主渠道和特色内容?如何保持定力和夯实基础?他介绍,“人民网是一个国际传播平台,拥有15种外语频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建立传播矩阵,粉丝总量1.91亿。”海外业务要实现与用户之间的深度联结;可盈利才能可持续发展;推动国家形象与企业品牌互构;建构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夯实国际传播关键基础。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陆先高发言

陆先高指出,微短剧的出海传播,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打开了一个展示中国形象、彰显文化自信、寻求文化认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小而美”“微而亲”的窗口。我们要在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助力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制作更多代表国家发展成就、中华民族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品。新闻文化传播学界、业界、产业界应致力于在微短剧的生产、传播、评价领域形成综合能力,指导和引领微短剧产业的发展和国际传播,充分发挥好微短剧文化出海“敲门砖”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研究室主任冷凇发言

冷凇在报告中着重分享了大量微短剧优质案例,探讨何以通过传播创新做好外宣。当前我国的国际传播中存在着内外不明;宏观类纪录片、专题片切口太大;简单的“字幕译制”型产品传播受限;国际传播效果难以评估等问题。在外宣中,要实现极致的文化价值唤醒,通过文化传播、生活传播、周边传播、美学传播、榜样传播和利益传播六大路径探索传媒行业发展和短剧出海的新模式。

大会合影

本次研讨会由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四位专家的主旨演讲反响热烈,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传播体系建设带来诸多思考。“Z 世代”的传媒创新和国际传播应关注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有机结合,实现跨平台传播和跨文化合作,以高度的技术创新和国际化视野,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文 李彤钰)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07/02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