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今年起在全市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让患者在家也有“医”靠

西安日报2024-06-17 07:51

杨铂荣(后)拿着出诊箱和护士高远前往艾大爷家里。 记者 马相 文/图

6月11日,西安迎来持续性大范围高温天气,早上不到8时,莲湖区土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的医生杨铂荣来到办公室,和团队内护士高远背上出诊箱,俩人骑着电动车驶向团结一路庆怡小区。到了小区门口,他们额头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

在家“住院”很安心 医护人员上门提供医疗服务

土门地区面积不大,中心服务区域2.94平方公里。通常,去近一点的居民家里,杨铂荣就骑个电动车或步行,一般15分钟左右就能到达,只有太远的地方才会开车去。对杨铂荣而言,这是他三年如一日的日常。2021年,西安市在莲湖区基层医疗机构试点开设家庭病床,让患者在家“住院”,医护人员上门提供医疗服务,土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是首批开展的基层医疗机构之一。3年过去了,该中心共建立家庭病床126张,目前在管病床19张,艾大爷就是其中一位在管患者。

“豆豆。”刚到艾大爷家单元楼道口,高远喊了一声,随后就听见一阵狗叫声。

“豆豆是艾大爷家养的狗,每次来都会围在我们脚下,要跟我们踢球玩。”杨铂荣说,从家庭病床试点工作开始到现在,艾大爷已经是土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熟人了,就连家里的狗都认识中心的人。

说话间到了艾大爷家,敲门后一直没人开门。高远给艾大爷老伴打了通电话,老人说自己出去买菜了,很快回来。站在艾大爷家门口等待的过程,杨铂荣告诉记者,四年前,艾大爷因为不慎摔倒导致脑积水,在鬼门关走了一遭,虽然抢救过来了,但身体每况愈下,逐渐出现认知障碍、尿失禁、吞咽障碍等问题。家庭病床试点工作开始后,家里人就为他申请建了床,到了去年,艾大爷彻底瘫痪,更是离不开家庭病床了,现在每年会建三次床,一次建床两个月,也就是说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杨铂荣负责的家庭医生团队都会为艾大爷提供医疗服务。按照工作安排,6月11日上午,杨铂荣团队要为艾大爷更换尿管、胃管,进行量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测。

“杨医生,我回来了。刚回来小区保安就说‘你们家医生来了’。”艾大爷老伴赶回来开门,招呼着家庭医生团队进门。一进门,杨铂荣和高远就轻车熟路地来到艾大爷的病床前。

“叔,我们来了,醒醒吧。”看着艾大爷还在熟睡,杨铂荣轻拍着唤醒老人。“叔,早上吃了没?你这精神头很不错啊。”量血压、检查身体,杨铂荣细细询问艾大爷近几日的情况。听说艾大爷这几日有点痰,杨铂荣约好了时间,说自己过会儿就把药送家里来。

一边做着检查,一边杨铂荣还和艾大爷老伴搭着话,“孙子高考结束了,肯定能考个好成绩。”“儿子说没问题,应该可以,就等成绩出来了。”艾大爷的儿子多大了、孙子在哪上学、孙子平时成绩怎么样……建床三年,杨铂荣熟知艾大爷家的情况,听他们聊天,就像是一家人唠嗑。

一次次亲情似的“拉家常”和贴心专业的服务也让杨铂荣团队彻底走进了艾大爷家。面对记者采访,艾大爷的老伴反反复复地说着“真好”,她说,把病床安在家里,定期还有医生护士上门,从来没想过还能这样。艾大爷生病后就成了医院的常客,隔三差五就要去医院,花钱不说,还折腾人。儿子儿媳工作单位远,也忙,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人手能帮上忙。艾大爷走不了路,每次去医院只能打120,要是住院就要请护工。“现在医生和护士直接上门,真的是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了,每一次他们来,我们心里就特踏实。”

送药、换管、褥疮护理、做检查,除了每周一到两次的定时服务,最让艾大爷老伴感动的是,不论节假日还是深夜,医护团队永远在线,随时都找得到人。一次晚饭时,艾大爷的胃管突然打不进去饭了,老人给杨铂荣打了电话,电话一挂,杨铂荣就带着护士往艾大爷家里赶。那会儿已经下班了,老人以为他们第二天才来,但杨铂荣说,艾大爷有糖尿病,一顿饭吃不好血糖波动可能会受影响,不能耽误。

费用负担够省心 符合医保支付范围的按照住院比例报销

杨铂荣介绍,社区老年居民较多,高龄、瘫痪等失能老人需要定期检查、治疗、调整药物及后期康复等。平时,对于换尿管、换胃管、定期输液等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家属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体力照顾患者,请假、送诊、挂号……既让家属操碎了心,又让患者奔波劳累。现在,家庭病床提供上门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可以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点痛点。更重要的是,从试点工作开始,西安市就明确,在待遇保障政策方面,家庭病床医保患者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可以报销。杨铂荣告诉记者,医生出诊费是3元,建床费4元,只有这两项是自费项目,其余各项医疗服务和所用药品、耗材,只要符合支付范围,都是按照住院比例来报销的,职工医保报销95%,居民医保报销80%。

艾大爷老伴简单算了一笔账,以前请社会机构上门插一次尿管需要500元,现在在家建立家庭病床,职工医保报销后,500元差不多够两个月的费用。“让他得到更好的照护,我放心,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家里也负担得起。”老人说,四年前虽说救回艾大爷一条命,但出院时,大家都让她做好心理准备,觉得老头的身体撑不了太久。可是在杨铂荣等人的精心护理下,艾大爷不仅多活了几年,身体还越来越好,从皮包骨头到现在胖了十几斤。说起建立家庭病床后的变化,艾大爷的老伴不住地感慨,她说,家还是原来的家,却多了贴心的医护经常上门,中心的这些医生护士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医疗照护、心理慰藉,全家心里都踏实。

从艾大爷家出来,杨铂荣骑车来到另一个小区,爬上四楼,一扇虚掩着的门后就是张阿姨的家。张阿姨是独居老人,老伴不在了,儿子的工作白班夜班两班倒,没有时间照顾她。因为髋关节疼痛三年,行动不便的张阿姨就申请建立了家庭病床。上个月,杨铂荣上门去评估过,发现张阿姨的情况严重,需要转诊到综合医院骨科进行治疗,便给张阿姨联系了上级医联体单位——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很快,张阿姨在医院完成了髋关节置换手术,顺利出院后还需要进行术后康复,又申请建立家庭病床进行康复管理。这次上门,杨铂荣就是要查看张阿姨的恢复情况,再次评估建床。

张阿姨代表了家庭病床的另一部分患者,出院后需要延续治疗和护理。依托医联体的优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将有住院或手术指征的患者直接转诊到上级医联体单位接受治疗,术后再转诊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家庭病床进行换药、拆线、复查、康复、随访等诊疗,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连续性的服务。

服务质量更用心 患者满意度与日俱增

从张阿姨家出来,已经十一点了,杨铂荣要赶回中心给艾大爷开药,再送到家里去。害怕耽误时间,他走路都是小跑着。中午气温更高了,他额头的汗水像雨滴似的往下流,汗流进眼睛里难受,只能不停地用手臂来擦汗。杨铂荣说,与传统的门诊模式相比,上门服务需要医护人员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穿越红绿灯、进小区、爬楼梯或坐电梯。一个早上一般就能出诊两家,有的时候忙不过来就要利用午休或者下班时间到患者家里进行入户服务。虽然累,但杨铂荣也没有怨言。“这些患者有的跟了我三年了,就像是自己家里的老人一样,心里总是惦记着。”说话间,沿路不断有居民和杨铂荣热情地打着招呼。

从看门诊到管病床,接收这些向下转诊的患者,除了费时费力,还对基层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保障家庭病床服务质量,莲湖区组建了175个家庭医生团队为建床患者提供服务,全区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甲医院打造紧密型医联体,医联体牵头医院还将专家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参与日常坐诊和家庭病床出诊、巡诊。区里组织900余名基层医护人员参加线上线下学习,到西电医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医联体上级医院轮训,参加家庭病床护理技能培训班,提升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同时,莲湖区还编写了家庭病床医疗和护理操作规范,细化标准19项,指导一线医护开展诊疗护理,确保流程的科学与完善。为方便群众,莲湖区还开发了家庭病床服务小程序,凡有建床需求患者,本人或家属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直接线上申请家庭病床服务。

随着家庭病床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患者信任度、满意度也与日俱增。截至目前,莲湖区累计建床1500张,稳稳托起了健康“夕阳红”。莲湖区家庭病床服务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后,西安市也逐步扩大了试点范围和服务老年人的覆盖面,今年起在全市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工作,推进医养结合、优化老年健康,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现在,常年不能间断治疗的慢性重症患者,因疾病需要长期卧床,或身体衰弱、生活不能自理,且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符合住院条件、经签约机构评估后在适合的家庭条件下可由医护人员定期上门系统治疗、护理和康复的患者,以及出院后仍需继续治疗的病人和慢性病需长期治疗的病人,都可以建床。

“这个政策太好了,家庭病床不仅把病床建在了‘家’里,也‘建’在了我们的心坎上。”艾大爷老伴说。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06/26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