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长谈“双减”丨渭南高新区第三小学校长张丽苗:通过“作业超市”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作业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1-11-30 07:30:17

编者按:“双减”政策落地已逾百天,陕西各中小学结合学校特色,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并对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调整。校长们对“双减”政策怎么看?学生多样化需求该如何满足?在实施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即日起,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指导,“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西部网联合各市级学习平台推出《百名校长谈“双减”》策划,邀请全省百余名中小学校长,聊一聊“双减”实施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改变,探寻优质教育之路。

百名校长谈“双减”嘉宾:渭南高新区第三小学校长 张丽苗

渭南高新区第三小学校长张丽苗

实现以年级为单位的特色课程走班制

张丽苗介绍,学校在落实“双减”过程中,主要做了“家校携手 促新政策落地见效”“课后服务 使双减落地落实”两大方面工作。

张丽苗说,“双减”对学校、对教师是新的挑战,广大家长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家校沟通,携手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学前,学校利用微信平台发放告家长书,宣传“双减”工作。9月份,组织召开了新学期家长会,班主任们就家长们关心的情况,做了细致的介绍。

在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学校开展了教师家访活动,老师们深入学生家中,与家长真诚交流,详细向家长了解孩子的睡眠、课外阅读、体育锻炼、电子产品使用、作业负担等情况,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进一步宣传“五项管理”“双减”政策,聆听家长心声。这些举措,拉近了教师、学校与家长、家庭的距离,也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进一步探索,为促进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学校高度重视课后服务工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先后召开领导班子、班主任、科任教师、全体教师等专项会议。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申报社团,学校积极协调、汇总、统筹,确定了以学科辅导+特色课程的形式,进行课后服务。

渭南高新区第三小学

学校提前向全校家长下发了关于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致家长一封信》,让家长了解课后服务的目的及意义,实现100%家长知晓,100%自愿原则,从切实解决部分学生放学后无人照管的难题出发,以扎实精细的课后服务工作为服务理念,将课后服务工作落到了实处,促进了家校和谐发展,促进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学校研究决定,课后服务以学科辅导+特色课程的形式,在固定时间实现以年级为单位的特色课程走班制。特色课程设置为足球、篮球、围棋、象棋、跆拳道、腰鼓、魔方、巧手绣、培植、舞蹈、口才、导图作文、田径、编织、纸艺等特色社团。学科辅导以阅读、写作、书法、数学思维、口算、英语口语、科学实验、劳动实践等为主,并针对个别学生解疑答惑。

每周的课后服务活动结束后,周一例会针对课后服务出现的一些问题,学校及时召开全体教师工作会议进行调整,通过开展课后服务,有效提升了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双减”工作开展以来,教师工作压力大,时间长,为了确保教师精力充沛,落实课堂高效,我们在课后服务工作顺利开展一个月之后,采用弹性下班,轮流让一部分教师早下班,充分休息。课后服务实施后,学生放学晚,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利用学校教师及保安、交警队、家长护学岗三方合力,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

渭南高新区第三小学

通过“作业超市” 为学生提供可自主选择的个性化作业

张丽苗介绍,为了破解学生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学校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建章立制,有标可依。学校制定了作业布置、公示、检查、批阅等一系列制度,作为考核指标,加大检查力度。

多元分层,科学设计。教师依据学习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按照教学进度,设计作业。将非书面作业与书面作业相结合,除了背诵、阅读等常规的非书面作业以外,还设计了口语交际、搜集资料、家务劳动、体育锻炼、音乐欣赏等类型的作业,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分层布置作业,通过“作业超市”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基础型、提高型等可自主选择的个性化作业。

调控总量,减轻负担。班主任对各学科作业统筹管理;同时,对于部分作业,教师下水,示范书写,估算时间,体会难易。

多样评价,激趣提质。教师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采用评语、印章、图画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并通过优秀作业展评的方式,搭建学习的平台,形成追赶超越、共同提升的良好氛围。

渭南高新区第三小学

加强青蓝工程实施 促使新教师站稳讲台

张丽苗认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校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筑牢“第一课堂”的根。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研讨活动,把脉问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合学校的“353”高效课堂模式进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辅导。教研组加大检查力度,定期检查,有记录,并在教研组会议上进行反馈,确保做好常规工作。将在教学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通过各个教研组的扎实研讨,去解决面临的问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组织全体教师深入教学实践、听课评课议课、着力培养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两个多月以来,陆续开展了青年教师研讨课、教学能手示范课、新教师亮相课等多项课堂教学活动,诊断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今年,学校新入职教师12名,选调教师8名,去年新入职教师是10名,选调教师8名,新教师占到全校教师总数将近50%。考虑到新入职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角色转换需要过程,学校加强了青蓝工程的实施,使青蓝双方明确责任,蓝方教师为青方教师量身定做帮扶计划,搭建交流的平台,定期开展听评课、备课、作业布置、家校沟通等指导,促使新教师站稳讲台。

学校发挥能手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语数两个校级“名师+”研修共同体促进教师共同前行。“名师+”研修共同体制定了学期计划和工作安排,开展了学科德育课例研讨、语数课例研讨、示范教学、课堂问诊等活动。两个月来,共同体主持人深入课堂听课30余节。

精心打造“三个课堂” 高效落实“双减”工作

“双减”工作落实迅速有力、全面高效,但在工作制度、方法措施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提升。要持续落实,还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开拓创新。

第一课堂:高效落实课程标准

为了落实“双减”政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我校紧扣“第一课堂”教学主阵地,以打造高质量课堂为目标,开足、开齐、开好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体育、美术、地方课、健康课等各门学科,真正落实好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二课堂:开设丰富多彩社团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兼顾学生个性成长,充分利用学校场地和空间开设丰富多彩的特色社团,开设的课程有锻炼孩子运动能力的足球、篮球、田径、跆拳道、武术等课程,有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编织、纸艺、巧手绣、培植、魔方等课程,有锻炼孩子思维的围棋、象棋、思维导图作文等课程,还有提高孩子交际能力的小记者、英语口语等社团,此外还有培养孩子兴趣特长的绘画、书法、腰鼓、舞蹈等课程。这些课程全部分年级分社团采取走班形式,充分突出课程的选择性、发展性和独特性,真正实现让孩子在校园里生活得丰富多彩。

第三课堂: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注重迁移,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转化成内发能力、形成自身素养。

学校在开展“第三课堂”中,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主要以组织学生去红色基地、观影、拍摄微电影、清除绿化带杂草等社会实践为活动载体展开。 通过“第三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收获成长。

在探索与实践“三个课堂”中,夯实“第一课堂”,高效落实课程标准;丰富“第二课堂”,以课后服务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社团活动;拓展第三课堂,以研学、参观、社会实践等为渠道,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5/04/29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