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漫卷——陕西革命旧址云上展: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
2021-09-24 08:03:00
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华阳镇红石窑村(俗称余家大院),占地面积1338.5平方米,建筑面积707平方米。房屋建筑风格为陕南民居,现存有两大院11间,院内有古柏44棵。小院中间矗立着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三位领导的蜡像,院内中央建有纪念壁,刻有浮雕群像,记录着红二十五军在华阳地区开展工作的事迹。展柜里展陈有当年红军使用过的马刀、枪支等物品。院子外墙上写有红军时期的标语:穷人要想有饭吃,有衣穿,只有参加红军。院墙外,有一口当时打下而保留至今的水井。
洋县位于陕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古称“洋州”。其境内的华阳古镇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道驿站(傥骆古道)、古军事要冲和古经济政治重镇。1935年,红二十五军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活动,这里便成为一块红色的热土。在这块土地上,中共洋县各级组织领导人民参加游击队、积极支前,配合红二十五军建立革命根据地,书写出一场场舍生忘死、英勇杀敌、军民团结的革命史诗。
1935年3月8日,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政治部主任郑位三等率领下来到了洋县华阳。华阳距离洋县县城80多公里,皆是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人烟稀少,群众苦大仇深,是发展新苏区的好地方,红二十五军决定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活动。
红二十五军到达华阳,司令部驻扎在三官庙附近。部队安营后,马上派出十几个小分队,到附近的村庄向群众宣传红军主张,讲解革命道理,刷写革命标语。严明的军纪、友善的态度,使军民之间很快建立起鱼水深情。
1935年3月10日,为打击一路跟随尾追的国民党安康驻军张飞生所辖陕警备二旅三个团,红二十五军决定在华阳镇境内江南方向七八公里处的石塔河布下口袋阵。石塔河一战,红二十五军的二二三团三个连击溃敌警备二旅五个多营,击毙击伤国民党军官兵500多人,俘虏国民党军300多人,缴获长短枪500多支,马刀1000多把,以及轻重机枪、迫击炮、弹药等武器装备。这场胜利,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鄂豫陕根据地的围剿,而且把援汉之敌打回了头,迫使先前从汉中到商洛的警备旅也无法回援,使敌加强汉中防备的计划落了空。
石塔河战斗胜利的当天下午,红二十五军在华阳街三官庙前戏楼坝召开庆祝胜利的群众大会,会上宣布成立华阳街、红石窑、常家坝、石塔河、吊坝河、瓦子沟、小华阳7个乡苏维埃政府,选出主席和土地、分配、组织、宣传委员共计34人。乡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在红二十五军的指导下,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七个乡苏维埃政府开展的土地革命,使华阳人民第一次当家作主,人们无不欢欣鼓舞,纷纷给红军烧水、煮饭、做鞋袜、缝背心、打草鞋、捐粮食,支持红军、慰问红军。青年男女扎起红绫子,高兴得扭起秧歌,唱起了激动人心的歌谣:
二月六日炮声响,警备二旅垮个光,
华阳建起苏维埃,土豪恶霸一扫光,
分田、分财又分粮,穷人翻身把家当,
吃饭不忘红二五,翻身莫忘把家当,
吃饭不忘红二五,翻身莫忘共产党。
华阳苏区的建立,不仅可以作为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边区西部的立足点,扩大了部队的回旋区域,而且有利于发展太白山以南、汉中以北山区的游击战争。
石塔河战斗结束的第二天,红二十五军从当时在华阳三官庙报名的青壮年中选拔了30多人,加上8名红军伤员和派往游击队的战士共计40余人,枪40余支,子弹1000多发,组建了华阳游击队。3月16日,红军从城固小河口返回后,对游击队又进行了扩军和整训,队员发展到100多人,除设队部外,编了两个排和一个特务班,还健全了组织机构,扩大了游击队的实力。华阳游击队打击土豪劣绅,镇压反革命分子与民团等反动武装势力,并与国民党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前后三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成为领导当地群众坚持敌后游击战的坚强力量。
红二十五军在洋县战斗的时间虽短,华阳游击队和华阳革命委员会也仅存在4个多月的时间,但给劳苦大众留下了深刻的革命影响。华阳苏区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旧址现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党史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区,是“川陕革命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按识别二维码 观看全景云展览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