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丨第一书记姜兴健:“种”下乡村振兴产业链的大学老师
西部网2025-07-05 14:43
夏日的骤雨洗尽群山铅华,姜兴健踩着新泥深一脚浅一脚走向连翘育种基地。沾满草屑的鞋子踏碎水洼倒影,远处铺展的农田里,新抽的嫩芽正抖落晨露。这双沾着黄泥巴的脚板,经过两千五百多个日夜的丈量,早已把王石凹村的每寸山路刻进了记忆。今年是姜兴健担任陕西科技大学选派铜川市印台区王石凹街道王石凹村驻村队员的第8年,也是他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第5年。
王石凹村是陕西科技大学的对口帮扶单位。2018年,在陕西科技大学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姜兴健,被选派到王石凹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第一次去村子时,盘山公路上3个小时的颠簸,还是让这位来自山东农村的小伙子感到一些吃惊。“人们常说‘山路十八弯’,为了记录山路的崎岖,我曾经拍过一个短视频,就坐在车上数弯道,但当我数到第36个时就放弃了,眼都花了,窗外的山梁还在没完没了地转。”姜兴健说。
光秃的山梁像被岁月啃噬的骨骼,稀疏的村落散落在褶皱深处。越是偏远难行的地方,就越留不住年轻人,乡村的内生动力就越弱。姜兴健说,当时,王石凹村的集体经济里只有2000多只鸡,几百只羊和少部分光伏发电项目,产业非常薄弱,贫困当时笼罩着这座无资金、无资源、无产业的“三无村”。
要想富,得有产业,面对留不住年轻人的村子,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成为一道难题,但山坳里倔强生长的野生连翘给了他启示。那些绽放在贫瘠岩缝间的明黄色花朵,在春风里摇曳出令人心颤的希望。
“前几年我们注意到,每逢春季,明黄色的野生连翘如星光,点缀着葱葱的山丘。连翘是一味中药材,它在这里有适生的自然环境,而且铜川又是药王故里,有中医药文化的浸润,再加上连翘的种植技术难度低,对农民的技术要求不高,我们就想能不能把连翘发展成特色支柱产业,为村上‘种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种子’。”药王故里的土地,怎能长不出“金疙瘩”?姜兴健蹲在田埂上,手指摩挲着连翘枝条上的细密纹路,如同触摸到了致富的密码。
2019年,在王石凹村余家河的梁顶上,100多亩连翘被人工栽植。此后,当地每年增加种植50—100亩,逐步发展成现在以500多亩优质荒山连翘和700亩人工栽植连翘为主体的“千亩药材种植基地”、拥有20万株连翘苗的“育种基地”、260平方米的“连翘加工及仓储基地”。在陕西科技大学的帮扶下,搭建了以科技连翘服务支撑连翘产业的创新矩阵,形成了以连翘育种、种植、加工、仓储、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当3月的山风拂过漫山遍野的金黄,姜兴健总爱站在最高处眺望——那起伏的连翘花浪里,藏着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注脚。连翘亩产量在300—800斤之间,近几年平均每斤价格在10元以上。伴随着连翘种植的蓬勃发展,姜兴健开始协调陕西科技大学食品学院和陕西农产品技术加工研究院,在印台区建立了第一家连翘初加工和仓储基地,使连翘的附加产值提高了30%,形成了一个典型的致富产业。
2024年,曾经的薄弱村创造了一个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奇迹——王石凹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达到了104万,脱贫户家庭年收入户均达1.7万元。2025年开始,在陕西科技大学专家的指导下,王石凹村开始培育挂果效益更好的连翘母本—“铜翘一号”,预计明年将拿到专利成果。
驻村8年的时间倏然而逝,最动人的蜕变也藏在时光的褶皱里——是荒坡上连翘成畦的金黄,是村民眼角舒展的笑纹,也是姜兴健从高校办公室走向田间地头时,身上那股书卷气里渐渐揉进的泥土香。“种连翘的时候要给这个根部蘸生根水,顶上打蜡,这样成活率才高。”“老太太八十多的年纪了,一个人住在村里怕是有些操心吧?”在担任第一书记期间,姜兴健也真正咂摸出“群众贴心人”这五个字的分量。
最复杂的工作都在基层,最锻炼人的地方也是在基层,最好的课堂也在基层。走出高校,走进农村,姜兴健学到了贴着大地生长的经验和智慧。“人活着的意义是奉献,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到农村离群众近了,能为群众服务,能够在这里干一些事业,即便将来离开这个地方,这些经验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十分有益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陕西科技大学王石凹村党员教育基地每年动员该校所有的党员和党组织来农村一线调研,并聚合全学校的力量,对王石凹村形成帮扶合力。通过党建动员,引来专家、引来技术、引来产业,对王石凹村形成帮扶合力。
当八十岁的老太太不再独居危房,当村“两委”班子从“一人坚守”变成“全员在岗”,姜兴健明白真正的振兴已在泥土中生根。陕西科技大学的会议室里,帮扶研讨的纪要铺满长桌;实验室灯光下,科研团队反复调试着连翘烘干曲线;直播间里,大学生主播用普通话和方言交替推介王石凹村特色农产品——这些看不见的努力,正化作育苗大棚里破土的新芽。
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姜兴健始终牢记自己“第一书记”身份,通过基层组织建设抓党建工作,发展培养乡村能人入党,使留守的年轻人基本掌握加工技术,同时实现了“70后”—“80后”—90后”的阶梯式后备力量储备,夯实了党的基层队伍。
“我已经在这里扎根8年,已经算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了。我跟老百姓拉近心的距离去沟通,让老百姓尽可能准确地理解我们‘驻村第一书记’这个角色,我们党工作的宗旨又是为了谁。”姜兴健说。
蹲在连翘育种种植基地的姜兴健拔出一株连翘枝条,4月份扦插的枝条已经生出毛茸茸的细根,枝条的另一端,正在阳光下闪烁出翠绿的希望。
起点新闻记者 刘望 宋洋 王靖升
审核 贾存真 辛超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