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推动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西安理工大学03-12 08:5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重要特征,体现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高等教育阶段铸魂育人的第一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西安理工大学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3•18”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贯彻“八个相统一”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立德树人实效性上下功夫,全面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一、强化制度建设,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学校始终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放在学校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围绕着“重点马院”、“重点学科”、“重点课程”目标,坚持向改革要发展,用创新谋思路,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权责清晰、分工明确、运转有序的思政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和职能部门层层落实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1.健全领导体制。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校团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财务处、科技处等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优先支持思政课教师,真正落实思政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切实把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2.落实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政课领导小组制度。校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各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相关工作。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年分别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开现场办公会至少1次,听取思政课教学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要求,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至少讲授1次思政课,每学期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听思政课程不少于2次,学院领导每学期听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不少于2次。
3.完善规章制度。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等重要文件精神,学校相继制定出台《中共西安理工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工作的的实施》《西安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西安理工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意见(试行)》《西安理工大学落实《陕西学校“四好”思政课创优行动方案》任务分解表》《西安理工大学校、院领导听思政课及课程思政制度》《中共西安理工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及制度。同时,学校党委书记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学校领导联系教研室、教师制度,校院两级班子成员积极做好思政课课堂听课工作,定期召开思政课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解决学院发展实际问题。
二、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感染力和渗透力
针对思政课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学校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善于发挥真理的力量,坚持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深化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努力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加快“思政金课”建设等工作,做到五门课程相互衔接、各有特色。
1.加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工作队伍。思政课教师是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了开放、灵活的思政课教师配置机制,吸引、鼓励校内相关专业学术带头人、教学骨干和党务工作者,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建立了一支比较稳定的高素质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对新教师学历、政治面貌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为思政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创造条件,进一步保证了思政课教师队伍政治方向正确、政治立场坚定、业务基础扎实。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择优资助计划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3人;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陕西省“巾帼标兵”1人;陕西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1人;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1人;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
2.以学生为中心,打造特色思政课。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学校不断改进和创新理工科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增强课程吸引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积极推进“慕课”改革,将课堂从教室搬到室外,受到媒体广泛关注报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求是”杯演讲赛已举办了24届,实现了学校课程比赛中参赛队员最多、比赛时间最长和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效果好,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展了3届“韶华杯”微电影活动,探索“微电影”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与法治》积极探索以叙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逐步完善专业实践、主题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M-T-S”实践教学模式,继续加强“德法相对论”微信公众号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形势与政策》课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重点做好集体备课和共同落实。课程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目前马院已建设有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三进”精品课程、2门校级在线精品课程。
同时,我们把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作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抓手。近五年来,学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共有1人获特等奖、2人获一等奖、3人获三等奖;在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省级现场展示活动中,16人获“思政课程教学标兵”称号、6人获“思政课程教学能手”、2组师生团队获“思政课程教学团队教学能手”,参赛成绩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紧抓“教学标兵”和“教学能手”榜样示范作用,培育建设“标兵工作室”,积极提升教学素质,把握最新教学实践,不断下苦功夫、硬功夫,相互切磋打磨指导,在帮传带等教学方式下,青年教师也迅速成长,成为学院各教研室各门思政课的骨干成员,涌现出一批站得住、讲得好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3.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新课程方案实施后,学校及时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创立了“一支撑、两课堂、三结合、四形成”的具体组织模式——“一支撑”:即加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建设,为思政课建设和有效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两课堂”:即围绕第一课堂的思政课的教学,开辟有关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及其他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三结合”:即实现理论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学校组织教学与大学生自主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四形成”即形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体系;形成一个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形成完善的现代教学资源体系;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操作性强的考核与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根据这一模式的实施和运行,我校思政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思政课教师指导的学生作品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陕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1项。
4.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努力实现学生的“四个转变”。创新教学手段,推动“课内实践+课外实践”相结合,保证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不断完善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设计组织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使教学手段先进化、多样化。完善教学考核评价系统,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制度。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式的多样,丰富了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也使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四个转变”。第一,由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第二,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第三,由单纯的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第四,由理论知识的授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
5.推动课程协同发展。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进程,加强以思政课的课程群建设,将“四史”学习纳入理论学习体系和思政课程体系,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如“四史”教育、“科学思维方法”、“中华文化礼仪”、“美学概论”等公共选修课,构建起同向同行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这些课程的开设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价值认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形成5+1+N(五门必修课+一门形势与政策课+N门选修课)的协同育人模式。
6.落实突出学思践悟。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政治理论学习的核心和基础内容,分层次全覆盖抓好学院教师理论学习;全院师生通过参加省市各级宣讲团或者校院两级理论宣讲团,常态化地在校内外进行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每年组织多个社会实践队,围绕助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并积极开展现场教学活动,推动思想理论学习和实践落地落实。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电视台、《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以《西安理工大学:教改创新凝聚智慧 理工课堂思政飘香》《西安理工大学让“云思政”直抵学生心灵》等为题对我校思政课建设进行了专题报道80余次,30余所高校来交流学习,在全国、全省产生了积极影响。
新阶段新征程,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省、校各级相关文件精神,培育一批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一批优质示范课堂,进一步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不断提高教书育人实效性,推动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