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见丨职业上新 折射多元就业美好图景
西部网2025-05-16 20:59
今年5月,人社部公示新增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涵盖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旅拍定制师、智慧仓运维员等岗位。“职业上新”不仅是对技术革新与消费升级的回应,更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微观映射。
技术革新是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人工智能、无人机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改变传统职业生态。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和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等新兴职业的出现,标志着职业生态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型任务的转变。它要求新兴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无人机技术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意策划能力,这种“技术操作 + 创意策划”的转变不仅提升了职业的专业性,也为从业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消费升级成为推动职业新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下,消费者需求从“求温饱”向“求美好”转变,促使职业需求不断升级,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特点。在服务型职业向产品型职业转型方面,消费者对服务品质要求提高,客服专员不仅需具备沟通能力,还要掌握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个性化服务成为核心竞争力,例如露营经济的爆发催生了“休闲露营地管家”。“旅拍定制师”将摄影与旅游服务结合,满足年轻人对个性化旅行体验的追求,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职业。
随着职业分工的细化,职业生态也面临多重挑战。就业市场供需匹配难度增大,新工种往往要求独特的知识与技能,而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更新速度难以跟上职业分工细化的步伐,导致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企业为填补岗位空缺,需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内部培训,而求职者也面临较大的再学习压力。职业规范与监管面临困境,各新工种的工作内容与边界日益复杂,制定全面且细致的职业标准难度较大,导致市场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混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新工种因缺乏明确的监管框架,从业者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社会认知与职业认同存在差距,一些新兴职业因工作内容新颖且与传统职业形象差异较大,在社会大众中的认知度较低,这不仅影响了行业的宣传推广与业务拓展,也使从业者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难以获得与职业付出相匹配的社会尊重与归属感。
当前,职业生态向“高技能化、服务化、个性化”转型,如何在快速变化的职业生态中实现供需平衡、完善职业标准、提升社会认同,成为未来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为适应这一变化,教育体系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通过产教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例如,生成式AI动画制作员需要具备AI模型训练、美术设计及用户需求分析等多方面能力,这需要教育机构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增加实践环节,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同时,动态调整学科设置,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其次,完善政策监管,保障从业者的合法权益,将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为从业者提供更稳定的职业保障。企业也需要积极拥抱变化,推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员工创造更具创意和价值的工作机会。最后,提升社会认知,增强职业认同,通过媒体宣传、职业体验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新职业的了解和接受度,增强公众对这些职业的认可度。行业组织也可以通过举办论坛、展览等活动,提升新兴职业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通过教育体系的优化、政策监管的加强以及社会认知的提升,更好地应对职业生态转型的挑战,为新工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层出不穷的技术新应用、消费新需求和市场新变化,正重塑职业的内涵与外延,为人们打开无限可能的职业路径。未来,职业的边界将愈发模糊,但人与技术的共生、需求与创新的共振,终将书写出一幅更加包容、可持续的就业图景。
作者:毛逸彬,西安工业大学教师
审核:魏诠 李卓然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