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陕西丨从“毫厘之间”到“智造巅峰” 汉中工业母机生产线解锁中国制造新密码
西部网2025-07-11 14:49
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7月7日,陕西省启动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活动,组织中央驻陕媒体和省市媒体,聚焦各地在提振消费、科技创新、扩大开放、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和经验启示,以实地走访、深度调研等形式,探寻新时代陕西发展的内生动力,解码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即日起,起点新闻·西部网推出“万千气象看陕西”系列报道,以融合报道方式全面展示“十四五”时期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着成就。
记者走进汉中市南郑区工业母机生产线建设项目。
在汉中市南郑区梁山工业园的固达数控生产车间里,技术工人正在进行一项精密度达0.001毫米的刮研作业。这项工艺是生产高精密机床的关键密码,也是中国工匠精神与现代智能制造完美结合的生动体现。7月10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南郑区工业母机生产线建设项目,看汉中装备制造业如何从“制造”迈向“精造”。
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
忙碌的生产车间里,一台铣车复合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正以“无人之姿”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换刀,主轴自动调整转速,金属切屑匀速滑落,却不见一名操作工的身影。记者了解到,这套设备集合了30余种自动化功能,过去需要20多道工序、半个月才能完成的航空零件,现在48小时内就能制作完成。
数控机床生产车间
在装配车间一角,技术工手持刮刀,正对一块机床导轨进行手工刮研——这是高端装备制造的“灵魂工艺”。随着刀刃轻抚金属表面,细密的研磨点均匀铺展。“这项工艺要求每平方英寸接触面均匀分布25个点,误差不能超过0.001毫米。”固达数控(汉中)有限公司工人王宝鑫解释,凭借技术人员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刮研可以对机械部件表面进行毫米级甚至微米级的精准雕琢,消除其微观不平整,从而有效提升机床的加工精度、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确保工业母机在长时间运行中保持优异的性能。
技术工人在刮研。
固达数控(汉中)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黄永锋介绍,为了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每年投入3000万元研发资金,攻克了“高刚性重切削”技术难关,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软件将操作步骤从12步压缩至3步。“传统机床通电后需人工校准,我们的设备通电即用,一台能顶四台旧设备。”黄永锋指着畅销产品数控龙门铣床说。
铣车复合五轴联动加工中心
作为“工业母机”,机床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装备。南郑区工业母机生产线建设项目聚焦高端技术突破,推动本地工业母机向高精度、自动化、节能环保方向升级,其核心部件及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项目建成后可年产数控双侧铣床、数控龙门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等高端智能装备500台,助力南郑区从传统制造向高端装备制造转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各种类型的数控机床
“我们看好西部市场的发展潜力。”黄永锋表示,随着项目的推进,企业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实现更多突破,为“中国制造”向“中国精造”转型贡献力量。
起点新闻记者 陈嘉欣 张思睿
审核 康乐群 李卓然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