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刘德明:一定要让敌人撞个“大钉子”
陕西日报2025-08-01 07:55
刘德明(1910年—1942年),陕西礼泉人。1925年参加冯玉祥西北军第五路孙连仲部。受共产党进步思想影响,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并参加了长征。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刘德明任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五团特派员。平型关战役后,跟随团部扩军组到太行山区的武乡、襄垣、长子、屯留等地招兵,不久在山西洪洞新组建了第三四三旅补充团,任团参谋长,与团长邓克明、政治委员符竹庭等一道率部在晋西南与敌作战。
1938年9月上旬,日军华北方面军为策应华中方面军进攻武汉,占领离石以及黄河左岸一线,企图进犯黄河河防。9月17日拂晓,第三四三旅补充团在邓克明、刘德明等指挥下,在吴城镇以西油房坪伏击敌汽车队,毙敌百余人,毁汽车9辆。敌人接连遭到打击,不得不于19日向汾阳撤退。撤退中又被三四三旅六八五、六八六团及补充团等部伏击于薛公岭东南王家池,大部被歼灭。薛公岭三次伏击战,歼敌近1000人,补充团作出很大贡献。
1938年12月,第一一五师师部东进山东时,决定将第三四三旅补充团与晋西三个游击大队合编为一一五师独立支队,支队长陈士榘,刘德明任参谋长并兼由补充团改称的第一团团长。独立支队组建后,一面积极发动群众,加强地方武装;一面与日、伪军进行斗争,成为在吕梁地区坚持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1939年4月至7月,陈士榘、刘德明等率领独立支队先后袭击上栅、孝义、兑九峪的日军,收复双池镇,攻占罗曲和磊上村等,歼灭日军300余人。
1939年12月,阎锡山制造了“十二月事变”,陈士榘指挥独立支队奋起自卫。1940年2月,陈士榘率独立支队在第一二〇师统一指挥下,参加临县反顽战斗。战后,晋西北的新军决死第二、四纵队及暂编第一师,都编入八路军序列,为加强对新军的领导,第一二〇师师长贺龙决定,调刘德明担任决死第二纵队副司令员。
经过“十二月事变”和反顽斗争的锻炼和考验后,刘德明政治上、军事上更加成熟。他刚到第二纵队就开始整军,让这支在“十二月事变”中遭受挫折的部队恢复了锐气。8月,纵队开赴交城一带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第一二〇师于10月30日组成晋西北军区,贺龙兼任司令员,关向应兼任政治委员,辖第二、三、四、八军分区。其中,第八军分区由决死第二纵队兼,韩钧任司令员,刘德明任副司令员。
12月14日起,日军集中近2万人的兵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展开全面大“扫荡”。针对日军“扫荡”的特点,刘德明与韩钧等领导采取游击战术,避开日军合击,绕到日军侧后实行侧击和尾击。主力军、游击队和民兵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战斗,打击了日军的“清剿”活动。
1942年2月,日军向晋西北第八军分区所在地调集重兵,在交城山区东、西葫芦川一带进行大“扫荡”。
2月17日早6时许,担任警戒的哨兵发现驻地对面白草沟方向有火光和狗吠声,感到情况不妙,火速报告了司令部首长。不一会儿就听到哨位上开了火,刘德明立即命令警卫连快速占领预定阵地阻止敌人前进,同时令直属机关人员紧急集合,向后山转移。命令下达后,刘德明对政治部主任郝德青说:“你带后方人员登西南的高山,我去警卫连阵地,今天一定要让敌人撞个‘大钉子’!”郝德青说:“好,不要硬打,要保重!”听到敌人的枪声愈来愈近,刘德明为掩护直属队机关人员,率警卫连副指导员王友仁和一个警卫班,迅速占领南沟村对面一个山头。在他的指挥下,敌人几次冲锋都被击退。刘德明准备再次给敌人沉重打击时,却从望远镜里发现,有敌人向我阵地匍匐前进,便让警卫排两个班从敌人侧面夹击,“吃掉”这股敌人,正准备下令出击时,不料迂回到我阵地后面山上的敌人冷不防打过一梭子机枪子弹,刘德明不幸被击中要害,光荣牺牲,年仅32岁。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