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丨从“大巴+中巴”到“大巴+小巴” 西安公交车型迭代背后的城市交通变迁

西部网2025-09-24 15:07

9月是绿色出行宣传月,9月21日2025年公交出行宣传周正式落幕。回顾过去一年,以西安为代表的城市公交最大的变化就是——小公交变多了。小公交变多带来了哪些变化?为什么要把大公交变成小公交?记者日前进行了走访调查。

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一批国产公交车

大型公交车曾是几代人的回忆

公交车是专门为解决城市和城郊运输而设计及装备的车辆,1923年1月24日,陕西省长潼汽车公司开通西安首条公交线路,由钟楼至东门,中途设大差市站,这成为西安公交的肇始。在大多数乘客的记忆中,“大”成为公众对公交车的第一印象。

“之前的公交车是老式大巴,车内比较简陋,座位也很少,没有空调,路不好公交车跑得也比较慢。”72岁的西安市民云淑霞回忆,她第一次坐公交车已经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当时车少人多,十分拥挤,上班高峰期都挤不上去。”

“70年代到80年代,车次少,从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到钟楼,主干道往往只有一趟车,有时候根本等不到车,有时候等到了也挤不上去。”71岁的吴奶奶说,过去公交车虽然大但数量少,乘客却多,“把人挤成肉夹馍”是当时车内拥挤的真实写照。

“我小的时候还坐过铰接公交车,就是两个公交车车厢中间用铰接装置连接,车长有18米,可以在两个车厢里走动,一辆车里有100多人。”市民刘女士说。

市民周师傅说,西安没有地铁的时候,城市通勤只有公交车,虽然当时的公交车大,但是乘客的出行需求也大,公交线路一般优先在主干道上铺设,下了公交还得步行一段时间,与现在相比,当时的人们乘坐公交出行并不方便。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安牌铰接车

小公交来了 市民充满新鲜感

时光流转,现在公交车的“个头”变了。根据交通运输部的划分标准,车长小于3.5米的车辆被称为微型客车‌,3.5米<车长≤6米的车辆被称为轻型客车‌,6米<车长≤9米的车辆被称为中型客车‌,9米<车长≤12米的车辆被称为大型客车‌,车长>12米的车辆被称为特大型客车‌。

2024年底,301辆车身小巧的黄色“宝宝巴士”被陆续投放到全市40余条公交线路上,至此,西安市又多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小型”公交车。这批小型公交车也带给市民不同的感受。

市民谭玉说,窄一点的巷子大公交车根本进不去,但是小巴车就可以灵活行驶,而且停靠也比较方便,对于带孩子的家长来说,小公交特别方便。“有时候在路边招手,或者想就近下车,司机看车不多路不太堵的情况下,都会停下来。”

“从单位出发,步行至最近站点约300米,距离不远。车内座椅不多,但是非常干净整洁,空调开得很足。”24岁的蔡德轩也乘坐了西安新推出的小型网约公交“捷巴士”,“捷巴士通过小程序提前5分钟预约,约4分钟后车辆到达。乘车时只有我一人的情况下,中途车都不用停,可以直达目的地。”

西安街头的小型公交

大公交拉的人多 为什么要换成小公交?

伴随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公交车的使命定位发生了转变——在地铁成网之前,公交车是城市公共出行的骨干,公交车需要解决更多乘客出行的需求,因此要选择空间更大的车辆容纳更多的人。地铁成网之后,地铁成为城市公共出行的骨干,公交车的使命则需要弥补地铁无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短板。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民营公交线路上,曾出现过一定数量的中巴车,而本次投放的6米长的“宝宝巴士”作为一种有益补充,和大中型公交共同服务于市民出行。小型车转弯半径小,对道路要求低,转弯、掉头、避让方便,更加灵活便捷,其“短、频、快”的特点可以通达大公交去不了的地方,迅速和地铁与干线公交形成“鱼骨式”交通网络,走街串巷,直达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西安公交509路途经凤城六路东段,该路段路面偏窄,加上周边车辆占道停放,导致大型公交会车困难无法通行,然而换成小公交之后,则可以顺利通行,保障了凤城六路东段市民的出行需求。”西安公交集团营运生产部副部长董龙辉介绍,“以前公交车比较长,一些窄巷子里的居民得走到主干道路上去坐公交,而西安开通的社区巴士使用的也是小型车,小公交现在直接开到小区门口,让市民告别‘最后一公里’的不便。”

不只让背街小巷有了公交线路,凭借着灵活性高、周转快等特点,小公交延误的可能性更小、可靠性更高,让职住分离的市民也拥有了更加高效的出行效率,减少了打工族迟到的可能性。

董龙辉说,在早晚高峰潮汐现象较为突出的部分区域,公交以地铁站为中心,用大车对周边5-8公里的区域实施大容量接驳,一车容纳30人以上,可以提升群众的出行效率;平峰时段可采用小型车,一次容纳十来个人,满足快速循环运行的需求。截至目前,西安公交的平均线路长度已优化至15公里左右,相对较短的路程,也进一步减少了路上拥堵、等待信号灯的时间,更加提升了出行效率。

西安街头的大型双层公交

立体化公交车型全方位服务“一老一小”

“乘客觉得小型公交车多了,实际上是乘客见到的公交线路更多了。”董龙辉介绍,随着城市的发展,西安的公交线路从2010年前后的200多条增加至350多条,线路也细分了干支微等不同层级,采用了不同的车型配置。整体上,西安小型公交车与公交车整体数量在同步发展。

目前西安的这些小公交车除了应用在客流较少的线路、平峰期的接驳之外,还应用在社区巴士、网约公交“捷巴士”上,为游客旅游、家庭出行、单位活动等提供运力。

“有了小型车并不意味着放弃大型车,而是根据线路实际情况,将大小型车辆物尽其用。”董龙辉介绍,换车型不止要考虑道路情况和客流情况,同时还要兼顾群众的乘车体验、出行习惯等,因此每辆小公交的上线,都是经过认真调研和审慎决定的。“宝宝巴士”的出现,是西安公交在转型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探索。

“现在平峰期坐公交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对于他们来说,家门口没公交就只能步行更远的路程去找公交站,很少有人去想到底是为什么。但对于公交集团来说,就得急群众之所急,既然他们有这样的出行需求,我们就尽量把小公交往背街小巷里开,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董龙辉说。

记者从西安公交集团获悉,下一步,西安公交集团将持续探索“宝宝巴士”的合理布局与运营模式。根据市民出行需求和实际客流情况,进一步优化线路设置,对“宝宝巴士”的线路走向与站点设置进行调整和完善。加强与地铁、常规公交的衔接,实现更高效的换乘,让公共交通网络更加紧密地覆盖城市的各个区域,确保市民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公交出行服务。

起点新闻记者 刘望 实习生 邵馨田

审核 康乐群 辛超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5/09/24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