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陕西新篇“十四五答卷”丨陕西优化和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在“家门口”建起温馨“港湾”
陕西日报2025-10-14 08:15
原标题:陕西优化和扩大养老服务供给,着力办好群众养老实事——在“家门口”建起温馨“港湾”
西安市莲湖区郭家口社区养老服务站开展为老年人配老花镜公益活动。图为工作人员为附近居民介绍如何进行扫码登记(资料照片)。 见习记者 马瑜 摄
截至2024年底,陕西省60周岁及以上人口887万,占比达22.4%,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调查显示,居家和社区养老是大部分老年人的选择。
对此,陕西精准聚焦需求,着力解决老年人“吃饭难”“就医难”等急难愁盼问题,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为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保驾护航”。
社区养老提质:打造“近在咫尺”的养老港湾
“自从家门口有了养老服务站,我每天都来这儿‘报到’。”9月30日,家住西安市莲湖区华府御城小区的马芳云笑着说。如今,唱歌、做操、和老姐妹拉家常、享受中医按摩,到了饭点再吃上一顿物美价廉的热乎老年餐,已成为她生活的固定节奏,日子过得充实又多彩。
一大早,西安市莲湖区郭家口社区养老服务站里格外热闹——免费配老花镜、中医义诊活动正在开展。74岁的马芳云早早赶来,坐在配镜摊位前,等着工作人员为自己验光配镜。
走进服务站,一楼的老年餐厅宽敞明亮,可同时容纳50余人用餐。拾级而上,二楼的功能区划分得细致又温馨,日间休息区、康复训练区、助浴助洁区、心理疏导室等各类功能区一应俱全,对老人的关怀落到了每个场景、每个细节里。
当天,二楼的AI智能中医检测仪器前排起了队。老人只需配合完成简单的面部扫描等操作,短短几分钟,就能得到一份详尽的健康数据报告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建议。“高科技就是方便!不用排队挂号,快得很,还能知道自己身体该注意啥,太实用了。”一位刚体验完智能设备的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养老服务站今年5月投入运营,目前已形成涵盖助餐、助医、助行、助急、助洁在内的‘十助’服务。”养老服务站负责人杨振宇介绍,除了日常服务,站内还会定期组织文娱活动、健康讲座、公益义诊等,从生活照料到精神慰藉,全方位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聚焦老年人多样化需求,我省不断完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不断织密的养老服务网络正用触手可及的服务、细致入微的照护,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难题,为老年人托起安稳又舒心的幸福晚年。
老人在西安市长安区引镇街道东兴村互助幸福院餐厅就餐(资料照片)。 记者 杨小玲 摄
农村养老扩面:构建“扎根乡土”的保障体系
9月29日中午,西安市长安区引镇街道东兴村互助幸福院餐厅里弥漫着浓浓的饭菜香气。90岁的村民张凤莲夹起一筷子软糯的鱼香茄子送入口中,脸上漾开满足的笑容。
东兴村由原光昌村、岔道口村等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里高龄老人多、独居比例高,“吃饭难”曾是不少老人生活中的烦心事。“为了满足老人这个最基本的需求,村里盘活闲置资源,把原光昌村村委会改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东兴村党支部书记孙养宁回忆,经过精心筹备,2021年重阳节,东兴村互助幸福院投入运营。东兴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只需花费100元,就能享用到营养美味的早餐和午餐。
走进幸福院,墙上张贴的一周食谱格外醒目:蒸鸡蛋、醪糟蛋汤、大烩菜、臊子面、土豆烧鸡块……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针对个别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有村民志愿者主动化身送餐员,提供送餐服务。
“以前,儿女不常回来,我吃饭总凑合。现在,我每天准时来幸福院,不仅饭吃得好,还能和老伙计一起聊天解闷,心里亮堂多了。”81岁的李雪亚道出了不少老人的心声。
现在的东兴村互助幸福院,早已不只是“吃饭的地方”,经过不断完善,已发展成集餐饮、休闲、娱乐、护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平台,成为当地互助养老的一张暖心名片。
“在建强阵地外,区民政局还通过‘一院一策’模式,推动16家三星级及以上养老机构与幸福院结对帮扶,常态化开展膳食指导、义诊等服务;同时选派专业人员下沉,为幸福院传授运营管理经验和健康照护知识,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从‘保基本’向‘优服务’转变。”长安区民政局副局长高江伟介绍。
从东兴村的温馨实践,到全省范围的体系化推进,近年来,陕西累计建设9419个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了82%的行政村。针对农村助餐难题,我省还积极推广“邻里互助”“孝老食堂”等村民自治模式,鼓励乡贤捐赠、村民互助供餐,激活农村助餐“微循环”。
医养结合增效:推出“健康养老”的闭环服务
居家老人的医疗需求如何精准对接?西安市碑林区试点推行的“五床联动”服务模式,为这一民生难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碑林区太乙路街道华陆太乙路小区83岁的杨新鹏(化名),便是该模式的直接受益者。
杨新鹏因脑出血后遗症长期卧床,身上出现压疮。保姆多次换药后症状仍未改善。焦急之下,杨新鹏的女儿联系到家门口的太乙路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上门,结合“家庭病床”服务为老人重新评估换药。
换药过程中,杨女士得知该中心康复科在神经康复领域经验丰富,当即决定为父亲办理住院,转入“医疗床位”接受系统治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杨新鹏一边接受压疮专项治疗,一边同步开展神经康复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照护,他的压疮完全愈合,患肢功能显著恢复。
病情稳定后,杨女士为父亲申请转回“家庭病床”,医护人员定期上门复诊、调整康复方案;若出现紧急情况,老人可随时转诊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床位”,或根据需求衔接“养老机构床位”。
“2023年,我院旗下太乙路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太乙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合作,在太乙路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楼设立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让老人不用奔波就能享受专业服务。”通用环球中铁西安医院副院长赵芳仍告诉记者。
“如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整合资源,将医疗领域的‘家庭病床、治疗病床、安宁疗护病床’3张床,与养老领域的‘居家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2张床有机联动,构建起‘医养无缝衔接’的服务闭环,切实守护居家老人的晚年安康。”赵芳仍说。
近年来,陕西民政与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部门建立医养结合工作机制,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为老年人的健康福祉筑牢根基。
今年,我省又出台《“五床联动”医养融合整合照护试点方案》,在全省13个县(区)先行先试,促进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资源向养老服务领域延伸,满足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更暖心的养老设施、更温馨的养老服务、更精准的政策保障……三秦大地上,一幅“最美夕阳红”的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记者 杨小玲 见习记者 马瑜
访谈
从“养老蓝图”到幸福实景
访谈嘉宾
陕西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 高静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代秀亮
问:“十四五”以来,陕西是如何通过政策引领来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
高静:近年来,省民政厅坚持政策引领,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做好政策研究和本地化落实,发布了《陕西省养老服务条例》;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养老服务综合性、规范性文件4个,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高位构建养老服务政策体系;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出台《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全部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联合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工作的通知》,有效破解医养结合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推动医养有机衔接;联合省财政厅等部门印发《陕西省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实施方案》,着力构建“普惠+优待”老年助餐服务模式,让老年人更便捷更安全地吃上“一餐热饭”。近30份部门配套文件的出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助力我省养老服务工作更扎实、更贴心。
问:“十四五”以来,我省在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高静:近年来,我省加快构建全覆盖、全方位、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呈现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可归纳为“三个有”:一是有“床”,全省共有养老服务设施1.6万多个,养老床位24万多张,完成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74万户;全省医养服务机构有500多家,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率达100%。二是有“网”,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实现全省街道层面100%覆盖,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成形。在农村,县级失能特困人员养护院实现了全覆盖,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有400多个,县乡村相衔接的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逐渐完善,多种模式相结合的老年助餐体系初步形成,让“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更加触手可及。三是有“底”,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得到有效兜底保障,累计下拨1.2亿元实施集中照护养老救助,有效解决了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照护服务问题;建立经济困难家庭重度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累计下拨3936万元,惠及12.6万低保且失能老年人。
问:如何在不改变农村老年人“故土难离”的养老意愿的前提下,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质量?
代秀亮:破解农村养老困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以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为指引,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服务供给格局。
强化政府的顶层设计、政策引导与兜底保障功能是重要前提。需持续提升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将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中的各项内容落到实处,明确各级政府在财政投入中的责任分担机制。同时,针对农村高龄、留守、失能、半失能等重点老年群体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需求,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整合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资源、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是关键支撑。当前,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全面建设为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打下基础,后续需通过整合农村公益岗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等政策资源,保障互助幸福院长期稳定运营。此外,可通过运营经费补贴、老年人就餐补贴等政策手段,吸引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幸福院运营,为农村养老注入更多社会力量。
将农村养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更好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是有效路径。要尊重老年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围绕老年人实际需求配置社区治理资源。基层组织应主动策划集体性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用“党建+养老”等创新模式调动老年人协会等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建立对独居、空巢、高龄老年群体的定期探访和关爱制度,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弘扬孝道与互助文化、重塑家庭养老功能是情感基石。政府需加强引导与监督,督促子女履行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通过媒体宣传、典型家庭表彰等方式,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此外,要充分激活老年人的社会网络,鼓励老年人之间开展互助服务,让家庭养老与互助养老形成互补,共同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
记者 杨小玲
短评
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留置尿管掉了,手机一点,护士立马上门;不用去医院排队,社区养老站就有免费中医问诊;村里老人不想做饭,溜达到幸福院就能吃上热乎饭……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勾勒出老年人幸福的生活,也是陕西“十四五”期间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缩影。
截至2024年底,陕西省60周岁及以上人口887万,占比达22.4%,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积极应对老龄化,关乎国家发展、百姓福祉与社会稳定。陕西如何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出台《“五床联动”医养融合整合照护试点方案》,在全省13个县(区)先行先试;累计建设9419个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82%的行政村;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得到有效兜底保障,累计下拨1.2亿元实施集中照护养老救助……“真金白银”只是基础,真正打动人的,是数字背后的温度。
大部分老年人倾向于在熟悉、就近就便的环境中安享晚年。西安市碑林区“五床联动”将医疗领域的“家庭病床、治疗病床、安宁疗护病床”3张床,与养老领域的“居家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2张床有机联动,实现医养无缝衔接;西安市莲湖区“十助”服务,从助餐、助洁到助医、助急,把生活需求细化为服务标准;西安市长安区农村互助幸福院以“一顿饭+一份陪伴”温暖了老年人的胃与心。这些创新,本质上都是在做同一件事——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里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接力的温暖实践。面向“十五五”,随着更多创新举措的落地,相信会有更多老年人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安享晚年。
南楠
链接
截至2024年末,全省建设18个全国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示范县(区),县级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数量分别为2538个和9419个。建设老年助餐点4929个。
截至2024年末,全省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占比达88.67%,建成医养结合机构350家,占养老机构的37%,养老护理型床位12万张。深入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累计建成133个老年人心理关爱点,县(区)覆盖率达90%。 (记者 杨小玲整理)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