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各粮食烘干设施服务点开足马力 全力守护农民的劳动成果
陕西日报2025-10-18 08:15
10月14日,天色阴沉,大雨将至。西安市临潼区何寨街道的农民赶在大雨来临前抢收玉米。在西安市临潼区绿萍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场关乎“颗粒归仓”的保卫战打响了。
合作社的棚顶之下,一座大型固定式粮食烘干机不断发出轰鸣声。何寨街道樊曹村村民刘国栋站在一旁,目光紧锁在即将开启的出粮口上:“天公不作美,这些玉米籽粒从地里一收就得马上拿来烘干,不然一夜之间就可能霉变,一年的辛苦就全完了。”
“这一炉能烘30吨玉米。我从昨天下午送来,现在已经烘了快24小时了。”刘国栋说,这是离他家最近的烘干点,他提前一周预订上的,“现在来根本排不上队。”
话音未落,又一辆小型运粮车驶入院内,合作社负责人闫荣立刻迎上前去。她一边熟练地指挥卸车,一边接电话。打来电话的大多是焦急询问烘干排期的农民。
“我们都是排好时间表的,一炉接着一炉,人歇机器不歇。”闫荣的声音略带沙哑,却透着干练,“农民不用自己来,找车把粮食运过来,剩下的所有工序我们全部搞定。”
对于刘国栋这样的种粮大户而言,烘干服务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更是一笔划算的经济账和安全账。
“我今年种了30亩玉米,一共收了4.5万斤。合作社一通知我排期,我就立马联系履带式收获机下地收割。”刘国栋算了一笔账,“在这里烘干玉米,每斤成本1毛钱。烘干后,玉米水分能降到15%,非常利于储存,既可以卖个好价钱,也可以放心储存起来。这真是给我们解决了丰收后最头疼的问题。”
说话间,一炉玉米恰好烘干完毕。出粮口打开,一道金灿灿的玉米“瀑布”倾泻而下。刘国栋脸上露出了踏实而满意的笑容。
这台烘干机,不仅是合作社的“镇社之宝”,更是农业政策精准落地的缩影。
“这台烘干机是今年上半年区农业农村部门通过2024年农业专项扶持资金项目支持我们的。”闫荣介绍,合作社还自筹资金购置了一些配套设备,并选用以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加工的环保颗粒作为燃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这台机器从10月2日就开始连轴转了,何寨、零口、雨金等几个街道的农民都把粮食送到这里烘干。”闫荣说,目前烘干服务的排期已经排到了10月18日。
科技设备是基础,但最终的保障依然依赖于人的坚守。“这个炉子24小时不能离人,得及时补充燃料,防止炉火熄灭。”闫荣和合作社的其他成员实行三班倒,确保万无一失,给农民做好坚实的后盾。
西安市临潼区绿萍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繁忙景象,是全省“三秋”抢烘工作的生动写照。在天气不利的背景下,遍布全省的粮食烘干设施服务点正开足马力,全力守护农民的劳动成果。
为有效应对秋霖天气,保障秋粮收获与储存安全,省农业农村厅集中公布了535个固定式粮食烘干设施服务点、209个移动式粮食烘干设施服务点以及大量履带式玉米收获机的详细分布信息,让有需求的农户和合作社能够像查看地图一样,及时就近找到服务主体,实现抢收与抢烘的无缝衔接,彻底打通从田间到粮仓的“最后一公里”。
不一会儿,阴沉的天空下起了大雨,雨水砸在棚顶的噼啪声和烘干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这声音是合作社对“颗粒归仓”的承诺。(记者 吴莎莎)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