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平稳 稳中提质 向新向好 前三季度陕西GDP同比增长5.3%

陕西日报2025-10-29 08:16

10月28日,省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陕西经济运行情况: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71.3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

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胡清升说:“全省经济运行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提质、向新向好的发展态势,生产供给稳定增长,内需潜力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2%,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园林水果产量722.37万吨,同比增长4.3%,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苹果产量357.77万吨,同比增长4.2%。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从主要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4%,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8%。从产品产量看,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1.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9.8%。

服务业稳定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现代服务业发展向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同比增长17.8%,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4.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7%,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1.6%。民间投资持续活跃,同比增长9.8%,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2.8%。

消费市场持续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81.77亿元,同比增长6.1%;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6%。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显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8.8%,其中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3.1%。

对外贸易加快增长。货物进出口总额3780.7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4.8%,进口同比增长6.2%。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4%,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8.4%;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5.7%,占出口的比重为85.7%;“新三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2.6%。

透过“三季报”看陕西经济的“稳”与“进”

10月28日,陕西经济“三季报”出炉——

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71.3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经济运行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提质、向新向好的发展态势。

尽管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回落,但辩证地看这份成绩单,“稳”的基调、“进”的势头、“韧”的特性没有改变。

“前三季度,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全力以赴稳生产、扩投资、促消费,有力应对经济运行面临的新挑战,有效巩固经济发展向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胡清升说。

“稳”的基调——经济增长平稳运行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总览成绩单,“三驾马车”协同发力,为经济稳健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看投资——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南二跑道完成验证试飞,西延、西十、西康、康渝、延榆等高速铁路“五线并进”,安岚高速路面项目主线全线贯通;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建设有序推进,西电西安智慧产业基地落成启用,西咸新区无人机实训基地(沣西新城)投入使用……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新兴产业布局,陕西下好投资“先手棋”,全力推动重点项目提速攻坚,不断刷新进度条。

前三季度,陕西民间投资持续活跃,同比增长9.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民间投资增长39.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民间投资增长32.8%。

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部分,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两新”“两重”政策的加力扩围,投资潜能得到持续释放。

前三季度,工业技改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同比增长31.6%。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52.2%,占工业技改投资的比重为82.6%,有力支撑制造业提质升级。

看消费——

国庆中秋假期,陕西接待国内游客5262.84万人次,体育赛事、演唱会、音乐节等活动人气十足。这既是消费信心回升的写照,又是陕西经济内生动力复苏的缩影。

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相互印证。在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带动下,全省消费市场实现稳定增长。

前三季度,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6%;仓储会员店、集合店、无人值守商店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35.7%、21.3%、90.2%,满足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化消费需求的新兴业态加速发展。

看外贸——

前三季度,陕西货物进出口总额3780.78亿元,不仅稳稳站上3000亿元台阶,还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更难能可贵的是,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展现出强大的规模韧性和增长惯性。”西安海关副关长李晋生说。

跑得快,更要跑得好。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陕西以变应变,顶住压力、保持动力、展现活力,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外贸答卷。

“经济增速取得5.3%的成绩,十分不易。”胡清升说,这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奠定了有力基础,增强了发展信心。

“进”的势头——新动能持续成长壮大

增速之外,更见含金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陕西科教资源富集,聚集了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研究机构,以及包括70余名两院院士在内的20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陕西从“改”字起笔、在“转”上聚力,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挖掘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潜能,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助力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

“‘三项改革’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说,依托核心技术,公司完成了融资,金额超1亿元。

如今,在陕西,越来越多像王斌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奋斗在创业前沿,一批高精尖科技成果成功转化。

企业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产业发展的主体。陕西积极打造“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平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1家,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40家。

西安奕斯伟硅片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填补国内空白,西安特来电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技术实现世界首创,隆基绿能单晶硅光伏电池和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刷新世界纪录……

前三季度,陕西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8%,自主创新活力与产业升级动力得到有效激发。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陕西聚焦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千亿级产业链再上台阶,促进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航空等优势产业链实现跨越发展,支持智能终端、物联网、钛及钛合金等新兴产业链加快提升,努力绘就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施工图”。

前三季度,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高于GDP增速0.6个百分点,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动能持续成长壮大。

当创新与生产深度互动,“星星之火”正在以“燎原之势”形成新的产业蓝海。34条重点产业链聚链成势,“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3D打印设备、民用无人机等成为陕西工业新名片。

“韧”的特性——全年预期目标实现有支撑

压力和挑战之下,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形势决定任务,看法决定干法。研判经济走势,百姓身边的城市街景最直观。

夜晚,华灯初上,在大唐芙蓉园的湖面上,一艘“飞碟”造型的自动驾驶游船缓慢行驶着。游客乘坐其中,悠然享受美景。

“只需一键启动,游船就能自主完成出库、巡航、避障、返航等全流程操作。”陕西欧卡电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负责人刘文骐说,这是公司为满足高端文旅需求打造的“漾”水上超级空间,搭载了全球首款L4级无人驾驶技术,可实现毫米级航线控制。

乘船漫游,“新质生产力+文化”让景区焕发出新的活力。赛事、会展、音乐节等活动持续火爆,前8月规上体育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2%,文化艺术业同比增长6.1%。

经济的活力还体现在诸多细节里。

——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陕南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超过6%,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绿色发展底色鲜明。10个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8.3%,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9.8%;风力发电量、太阳能发电量分别同比增长12.1%、9%。

——对外开放扩面提质。与中亚、东盟、欧盟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7.3%、19.2%、46%;中欧班列(西安)共开行4455列,同比增长10.2%,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城镇新增就业37.77万人,同比增加0.55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91元,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四位。

前三季度,在一系列稳增长、促转型政策的持续推动下,陕西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积蓄增势,为全年预期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陕西经济基础稳、韧性强、潜力大,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

砥砺前行、久久为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省上下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有效释放内需潜力,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坚定不移惠民生增福祉,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5.3%,怎么看?

——访陕西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胡清升

10月28日,省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陕西经济运行成绩单——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71.3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

这些重要数据释放出哪些信号?正值冲刺四季度的关键期,怎么看待这份成绩单?接下来的发力方向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陕西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胡清升。

问:在一季度良好开局的基础上,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经济运行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提质、向新向好的发展态势。如何评价?

胡清升:可以概括为“大盘稳、质效升、潜力足”。

“大盘稳”的表现首先是经济增长平稳向好。从主要领域看,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等领域各项指标稳定增长,充分彰显了陕西经济的底气和韧性。其次是产业运行稳中有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农业重点产业链持续壮大,工业34条重点产业链聚链成势,生活性服务业向个性化、品质化转型。最后是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潜能有效激发,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全省进出口总值增速逐季回升,贸易顺差较上半年扩大494.48亿元。

“质效升”的表现首先是创新发展动力增强,自主创新活力与产业升级动力得到有效激发。其次是随着西延、西康、西十等高铁项目加快建设,区域间交通联系更加便利,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均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区域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再次是清洁能源发展有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效明显,绿色发展底色鲜明。从次是对外开放扩面提质,与中亚、东盟、欧盟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最后是加力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与帮扶,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有力带动全省就业增收,发展成果实现全民共享。

“潜力足”的表现首先是市场预期积极向好,民间投资信心持续提振,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五上”企业单位数稳步增长。其次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向好,新消费业态活力迸发,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兴消费模式快速增长。最后是经济循环有序流动,市场活力持续增强。

问:今年以来,陕西聚焦聚力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大力推动现代能源、先进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新动能新产业加快培育,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工业领域有哪些亮点?

胡清升: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延续了自去年一季度以来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良好增势,超八成行业实现正增长。

增长动能加速蓄积。坚持稳煤、扩油、增气并举,推动优质产能加速释放,煤炭、原油、天然气产量均居全国前列。34条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1.7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近八成,其中7条产业链产值过千亿元,乘用车(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等9条产业链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规上企业稳步扩容,前三季度全省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93户,合计总产值同比增长50%。

宏观政策加力显效。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政策有效释放装备制造业增长潜力,推动相关行业扩大生产。前三季度,全省规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5.4%、24.8%,延续今年以来两位数较快增长态势。

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优势产业持续壮大,前三季度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前三季度白酒产业链、富硒产品产业链产值增速分别较上半年加快3.7、0.6个百分点。绿色转型步伐稳健,全省规上工业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合计占规上全部发电量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问: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规模同比下降的压力下,保持稳定增长,同比增长2.9%,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投资呈现出哪些变化?

胡清升:总体来看,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稳定增长,重点领域增长较快,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民间资本活力有效激发。全省民间投资增速自去年以来持续高于全部投资增速,前三季度同比增长9.8%,高于全部投资增速6.9个百分点。

其次,产业升级项目建设提速。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3%,较上半年加快2.6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1.6%,较上半年加快9.2个百分点。

最后,民生保障项目大力推进。前三季度,全省林业投资同比增长27.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16.2%;教育投资同比增长10.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同比增长9.0%。(记者 苏怡)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5/10/29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